《詩經》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來的分類包括三大部分,風、雅、頌。從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說還有三項,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就是所謂“詩經六義”,這是讀《詩經》之前應該知道一點的。
那麼,什麼是“風”?打開《詩經》,不論是古代人注解的,還是現代人注解的,頭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後是《召南》,再往後,《邶》《鄘》《衛》,之後是《王》《鄭》《齊》《魏》《唐》《秦》《陳》《桧》《曹》《豳》,一共十五部分。
“十五國風”的這個“國”,原本是稱“邦”的。不論是“邦”還是“國”,概念都與今天不大一樣,“十五國”,其實就是周王朝的十五個地區。就是說,風”是分地域的,這些“國”,有的是國,有的則不是。這些地域大緻包括黃河流域、江漢地區。具體點說,黃河途經陝西、山西,轉而向東,流向下遊河南、河北以及齊魯地帶,最後入海。這一線,周代諸侯,舉其大者有秦晉(即魏、唐風詩之地)、鄭(鄭風、桧風之地)、衛(邶、鄘、衛三風之地)、曹、齊、魯之邦等;王風之區及周南、召南之地的一部分,也屬于黃河沿岸一帶。
再往南、東南,一為漢水與長江彙合之域,還有淮水沿岸地區,詩篇也有顯示,《周南》《召南》一些篇章即與這些地方有關。國風地域的南界沒有過長江。然而,西至陝甘交界、東到齊魯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漢的廣大區域,大緻就是周王朝勢力所及的範圍,封建諸侯很多,是當時“華夏”的中心地帶。
來,讓我們再來回顧一遍詩經的六義:
讓我們從“風”的原始意義再做一點分析。古代有一種現象,就是“吹風定律”。吹風定律幹什麼?判斷時令。這在東周文獻中有記載。春天到了,該下地耕種了。那麼,哪一天是春耕最佳時節?這需要專門的判斷,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謂律管,差不多跟後來的笛子大體相同。誰來吹律呢?記載上說是“瞽”,就是一種瞎子藝人。
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氣溫、氣壓、濕度下,同一個長度的管子吹出的聲調,是不一樣的。古人就根據這一原理吹律,測定某一節令的到來。中國文化是農耕文明,而且,中國農耕文明是在季風氣候區域裡建立的,所以種地特别強調時令。任何一個農民,對時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麼時候種小麥,什麼時候種瓜、種豆,時令是非常講究的。這就要吹律管、測時節了。
請注意,因為風與時令有關,古人又相信天地有靈,所以“風”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書叫《蔔辭通繁》,書中說,甲骨文有這樣的說法:“風”字與“鳳”字有密切關系,風就是鳳,就是神秘的鳳凰。“鳳”的職責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風”是什麼?原來就是傳達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說,古人認為“風”這種現象與神秘的天意相通。
雅是什麼,頌是什麼,我們要具體講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