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老話的意思大家都懂,然而,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與鄰居關系親近,也許,“老死不相往來”才是現代鄰裡關系的真實寫照。
最近我遇到了3家購房者,他們是各自獨立的家庭,卻希望能夠在同一個小區買房,在他們3家人看來,封閉式小區改善了居住條件,卻也日漸封閉了住在裡面的人的情感,人和人之間的隔離破壞了傳統的鄰裡和諧關系,一牆之隔,是互不相幹的陌生人。
鄰裡關系冷漠
人屬于社會性群體,是群居動物。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就是聚集在一起,打獵住山洞,直到現在,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離不開與人交往。能感覺到孤獨,正是人性的一面,無論穴居山洞、宗族聚居,還是合院而住,中國人都有一種在大封閉環境下小抱團的習慣。
一張門禁卡,阻隔了小區外的人;一把鎖,阻隔了門外的人;一顆心,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當我服務這3家執意要住在一個小區的購房者時,我也發現了昆明各個小區鄰裡關系存在着冷漠,慢慢明白他們為何要在房子的其他方面互相妥協,卻一定要選一個三家人都滿意的小區。當我回到家,走進同一幢樓的電梯,大家互不相識,走出電梯,正好碰到一牆之隔的鄰居出來倒垃圾,也隻是點頭示意,并沒有太多的交流。
遠親不如近鄰
然而需求是存在的,人們當然渴求交流,不僅僅是在一個線上的業主群虛拟交流,而是門打開後,一張張熟悉的臉。在我服務的購房者中,許多人都非常關注小區的物業管理,小區是否住着安全,會不會有很多流動性比較強的租客,這都是不信任築成的一道壁壘。安全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在此前提下,小區是否有開放式的公共活動區域,能夠讓業主互相交流:愛好運動的相約一起踢球、喜歡寵物的飯後一起遛狗、家有寶貝的分享育兒經驗……不隻是擦身而過,不隻是點頭示意,而是和睦相處的一個社區。
隔壁老王不隻是姓王。
“老張,我出去買個菜,我孫子就交給你照看一下了”。
“許阿姨,家裡少了點生姜,您家有嗎”?
“李立,這周末有時間嗎,一起踢球去”!
“小鄭,你明天不是要去機場嗎?孩子上學和我們家的一起捎過去了”……
當然,不需要鄰居隐居山野的人也有,但并不是人人都當得了隐士,你我皆凡人。
聲明:此文系搜狐焦點網獨家原創稿件或者獨家披露信息,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轉貼或以其它方式複制發表,請與搜狐焦點網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