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4 16:25:52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1

前面連發了兩篇,講述學生聽不到上課鈴聲時我怎麼講道理,今天就這個問題來個第三季。

一般上課鈴打響之前,我就已經站在講台上了。鈴響之後,即使是有部分學生聽不到,還在忙亂甚至喧鬧,我也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裡看着他們,而絕不用拍巴掌甚至敲桌子的方式提醒。

我也絕不在學生面前表現出焦慮的狀态。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兒,耽誤的是他們自己的時間。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急,反倒是老師着急,這本身就是教育中值得反思的大問題。

如果急急忙忙為了“育分”,難免就會焦慮,覺得每一分鐘都很寶貴,于是強制一下,立竿見影,馬上開始講各種知識點,看似搶得了更多的時間,講了更多的知識,但卻隻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育人,就會多一些耐心等待,多一些潛移默化。

接着講另外兩個小故事,說說我在面對學生聽不到上課鈴聲時,如何講道理。

一次,上課鈴聲打響,我靜靜地等待兩三分鐘後教室裡安靜了下來。我回身在黑闆上寫了個大大的“人”字。然後告訴學生,我之所以不拍巴掌,不敲桌子,而是靜靜地等他們自己意識到上課,是因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而“人”這個字,雖然隻有一撇一捺,但他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撐或者約束,就可以立在這個世界上。說到“立”字,我就順帶告訴學生,“立”這個字也是如此,是一個人正面站在土地上的情形,依然不需要有任何外力的施加。這就是“人”,是獨立自主不需要外力支撐或者約束的人。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2

注:上圖為“人”和“立”的甲骨文字形。“人”是一個象形字,是側面站立的人的形态。而“立”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是一個正面站立在土地上的人的形态。

講完這兩個字,我又講了另外一個字,就是“奴”字。我說誰也不願意做奴隸,但你們知道“奴”這個字的字源嗎?右邊的“又”字,是一隻手的形态,而左邊的“女”字則是一個人的形态,整個字表現的就是一個人被一隻手控制住的狀态。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3

注:上圖為甲骨文中的“奴”字。會意。從女,從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奪之。一說又(手)指女奴從事勞動。本義:奴隸;奴仆。

我對學生說,如果我們同學習慣于在上課鈴打響之後,還要老師通過拍巴掌甚至敲桌子,或者哪怕是用語言來提醒,本質上都還處在“奴”的狀态,而沒有進化到“人”。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意識到自己要往成“人”的道路上去走,而不是成為一個時時受到外界控制的“奴”。

以上是第一個小故事。

有時候,道理并不難懂,但是知行合一很難。不但兒童如此,就是成人也常常如此,知行脫節。所以,即使懂了一個道理,也不意味着一定就可以做到。

在變換方式,講完幾次道理之後,效果不太明顯,也會有偶爾惱火的時候。但這種惱火,不是表現在言辭激烈上,而依然需要不疾不徐地講故事,講道理,隻不過在語氣上更重了。

在我講完了“人”和“奴”的區别的下一次,依然看到個别在學生上課鈴聲響起之後,遲遲不能進入上課的狀态,于是,我這個語文老師跨界講了一次巴甫洛夫和他的條件反射實驗。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4

我是給學生這樣講的:

巴甫洛夫是前蘇聯的著名生理學家,是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獎的獲得者。他有一個著名實驗,叫條件反射實驗。

巴甫洛夫發現小狗在吃食物的時候分泌唾液,這是一種無條件反射,是一種低等級的神經反射。他在這個無條件反射基礎上做了一個實驗,他每一次在給小狗喂食之前,就使用鈴铛發出聲音,然後再給小狗喂食,慢慢地小狗就在進食和鈴聲之間建立了聯系。

小狗知道隻要鈴聲一響,這就是一個條件,有了這個條件,很快就會有一個結果産生,那就是馬上就有食物可以吃了,于是就開始分泌唾液。後來即使不給食物,隻要聽到鈴聲,小狗也分泌唾液。這就是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

我問學生,想一想我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生理學上的實驗呢?

學生心裡很清楚,他們說您是針對我們上課聽不到鈴聲來說的。然後我說,那你們在我們講完這個故事之後,來一個反問句作為這個故事的結尾吧?

學生說:“你們一直聽不到鈴聲,難道還不如一條狗嗎?”

這正是我想要的一個結論。我對他們說,巴甫洛夫的這個實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狗就能在鈴聲和進食之間建立條件反射。你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每天、每周、每月乃至每年,都是這樣聽到鈴聲,總應該在鈴聲和上課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吧。小狗隻相當于幾歲的孩子的智力,尚且能建立這樣一種條件反射,難道你們有一些人還不如一條小狗嗎?

但是,如果就此打住,敏感的學生一定會在心裡有疙瘩,覺得老師拿他們和狗做對比,是不太尊重他們。

于是,我接着說:“你們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拿狗和你們做類比,是不太尊重你們,是侮辱人。”

這時候,有學生在底下接茬說:“不是侮辱了人,是侮辱了狗。”他們這樣的神回複很能反映出網絡語言對他們的影響。我倒也覺得他們這個話不無道理。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5

我接着往下說,把人和動物類比,這個可不是我的發明。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這麼說過,我也來一個神轉折。我要從經典中找到一個依據。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6

于是,我給他們在黑闆上寫下了《大學》中的一段話。我會根據課堂的需要,時常引用一些“四書”中的經典語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

這段話是這樣的:

《詩》雲:“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詩》雲:“缗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

《詩經》上說:“京城方圓千裡,都為百姓居住。”《詩經》上說:“啁啾鳴叫的黃莺,栖息在多樹的山丘上。”孔子說:“啊呀,黃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

你們看,孔夫子可以反問“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們當然也可以反問“可以人而不如狗乎?”

不要覺得被類比成狗是被侮辱了。其實,除了你們自己,沒有人能夠侮辱你。我講到這裡,又引用了孟子所說的一句話。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

這句話中有兩個“人”字,但意思并不相同,前一個人代指“自己”,而後一個人代指“他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一定是他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後才會遭到别人的侮辱。”

我們常說老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或者說被傷了自尊。其實“自尊”的關鍵在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你自己在行為做事上都不能做到自己尊重自己,那怎麼可能希望或者要求别人尊重你呢?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成為一個有自尊的人,用你們的自尊赢得别人的尊重。

巴甫洛夫教學理論(語文老師跨界講巴甫洛夫和條件反射)7

【課後反思】

我的課堂講道理,必然要和語文和經典聯系起來。講道理的過程,也是學習語文,學習經典的過程。經典的力量在于“言簡意赅”,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來闡釋最深刻的道理。同時,因為是在講語文,講經典,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的拒斥心理,減少“選擇性耳聾”現象的發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

當然,在閱讀各種教育經典的過程中,我也知道,有時候過多講道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去體驗,去成長,這才是最好的方式。但具體到如何在上課鈴聲和盡快進入上課狀态這兩者之間建立聯系,如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達到更好的效果,我自己也還在不斷探索中。

另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是,部分學生遲遲無法建立這樣一種聯系,一定是他們在課堂上體驗不到“學而時習之”的快樂,他們打心眼裡不願意上課。如何讓學生愛上課堂,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

相關文章:

有學生聽不到上課鈴,我給他們講什麼是“聰明”

“聰”的反義詞是什麼?

歡迎關注原創同名微信公衆号“水寒說語文”,閱讀更多精彩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