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練球一直是野路子學過來的,沒經曆過教練培訓環節,一直是看視頻 球友指導,日常發力就是傳統的架拍、側身、引拍、加速揮擊完成回球。之前在場地有個熱心的教練指導了我一下,說是得加上小臂手腕的旋轉,像是二次傳導中間有停頓。我試了試,不是很習慣,不過明顯搶高點更快,應該是更高級的打法吧。想問一下,傳統式擊球方式和這種高級的擊球方式相比,是真的不行嗎?
(馬到成龍)
我沒看到你打球,所以不好評論你的技術。那個熱心教練說的所謂小臂和手腕的旋轉,在羽毛球的發力過程中的确是必須的一個環節。隻是,有沒有旋轉不會影響到你的擊球點的高低,影響的是揮拍速度。
羽毛球的發力技巧,理論上的稱呼是鞭打動作,像九節鞭一樣,通過節與節之間的制動與加速,使速度越來越快,最後末端的速度達到最快,擊中來球。除了這一點,在動作過程中還會采取其他方法來提高揮拍的速度,旋轉就是其中之一。旋轉的方式就是在路線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旋轉有效地增加拍子的揮拍距離,提高加速的空間,使拍子末端更加快速,達到增加擊球力量的目的。
你所說的傳統擊球方式是你對擊球方式的理解,從專業角度看,沒有所謂的高級擊球方式。在專業羽毛球教練看來,動作隻有正确和錯誤之分,沒有傳統和高級之分。如果你按照熱心教練的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擊球更加省力、更加有力,那隻能說明你以前的技術動作是有改進空間的。剛剛開始改,不習慣是正常的,熟練了,過些天就好了。
手腕總使不上勁,明明有力,總覺得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我該怎麼辦?
(小小白27)
對,你的問題本身就是關鍵所在,明明有力!!!!
我的問題是力從何來?在衆多專家說球、各種相關書籍、視頻等等一切你能獲取的信息中,學習如何發力是羽毛球入門的最關鍵技術。發力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有意思的是,絕大部分球友更多地從發力這個關鍵詞中體會到了動詞的内涵,所以如何發“力”是初學者最為關心的。大臂的力、小臂的力和手腕甚至手指的力的使用成為我們練習的重要内容,這裡的“力”其實是肌肉的代名詞,至少大家就是這樣的思維定式。對于發力這個動詞,就是如何使用相關肌肉,這個說法是否準确?我相信差不多。
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發力最準确的理解應該是一個名詞,這就是目前大部分業餘教練對羽毛球技術理解、認識中最為缺失的部分。大家知道,最後觸球的是羽毛球拍的拍面,如何讓羽毛球感受到力量,是速度、是羽毛球拍在單位時間内移動的距離決定的。說白了,就是揮拍的速度決定了擊球的力度。你用了多少力量,使了多少勁兒不是關鍵,讓拍子快起來才是發力的真理。從運動力學來說,羽毛球的發力的來源是鞭打動作,鞭打動作的基本内涵是各個部位速度的疊加。從靜止到最後的擊球,我們的身體就是做了一次鞭打動作,技術的不同,如高遠球、網前推球、放網等,那我們身體所參與的部位會有不同,但都是在完成一次鞭打動作,所以發力是一個名詞。我們的相關肌肉參與了發力的這個過程,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代名詞。鞭打動作最重要的内涵是速度,最關鍵的是各個部位、關節的速度如何過渡和銜接,手腕是大部分羽毛球技術最後的發力部分。所以,你的手腕明明有力,為啥感覺使不上?原因是你不斷地在使用手腕的肌肉,就是不斷地使勁兒,後果就是手腕僵硬,揮拍速度下降甚至停止。我認為,解決的關鍵就是放松肌肉,讓拍子甩起來。
被動球爆發力怎麼練?發力技巧國家隊的都不方便說吧?
(金奇焦點)
你的問題很有趣。你是不是覺得國家隊的發力都比業餘的好?為了保持我國羽毛球水平的優勢地位,所以要保密?哈哈!非常負責任地回答你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現代羽毛球運動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英國人,要保密也輪不到我們呀。不僅是發力的問題,就是訓練方法,全世界各個國家隊也都差不多,差别的是訓練理念和技戰術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對核心緻勝因素——速度的理解差異,所以就有了關于水平的區别。
再回答你的前一個問題——被動爆發力。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爆發力和被動時如何發力。爆發力是天生的,我們可以鍛煉出更強的肌肉,但很難改善我們的爆發力。有關被動時如何發力,最好的回答是最好别被動,要是被動了,怎麼訓練,你的爆發力都不可能比主動時更好。可以看得出,你是羽毛球的初學者,希望你從基本功學起,規範的基本功可以幫助你很好地發力。雖然不能改善你的爆發力,但能發揮我們的最大潛力,加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