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永遠是最為特殊的存在。
她給予了我們生命,是我們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呱呱墜地到成家立業,母親一直都在做“引路人”,燃燒自己照亮我們。
也正因如此,母子之間就簽訂了一輩子的羁絆關系,我們彼此牽挂,彼此關心,似乎誰都離不了誰。
然而,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即使再想融合,也該有一定的界限。父母有父母的歸途,子女有子女的未來,如果兩者依舊纏繞在一起,毫無“分寸感”,矛盾也便應運而生。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和媽媽太親近的孩子,長大後可能難有出息有句話叫:“人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
沒有分離的母子關系,是培養“巨嬰”的溫床。
心理學上有個觀點,“沒有分離就沒有成長”。專家認為,從小從未與母親分離過的孩子,最後多半成了生活的“低能兒”。
孩子赤腳空拳來到人世間,媽媽給予了子女所有的愛,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地相信這個世界,在幼童階段,媽媽就是孩子人生唯一的信仰。
在這段關系中,你們兩者是”依附關系“,孩子需要依附母親的照顧活下來。媽媽要伺候孩子吃喝拉撒,為孩子排除周圍的危險,這是一個養育者必須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然而,伴随着孩子的成長,“依附關系”已經不再适用,因為子女已經要面臨走出家庭,邁入更遠的征程。
其間,子女要經曆風浪,躲避周圍的埋伏的“野獸”,他們需要具備基礎的獨立生存能力、辨别危險的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
如果這時,母親依舊不願意/不舍得/不放心放手,而是依舊為孩子包辦一切,實際上無形讓他們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使其心智永遠停留在那個尚在襁褓中需要人保護的幼兒階段,最後成為一個“巨嬰”,未來一事無成,難有出息。不僅拖累了自己,又害苦了娃。
沒有分離的母子關系,是孩子自我厭棄的“原罪”。
一段健康的關系,是在這段關系中每個人都擁有說“不”的權利;而一個健全的人格,也是從第一次說“不”開始的。
即使是親密無間的母子關系,也要允許孩子有自我選擇以及保護個人隐私的權利。
可實際上,很多母親的邏輯思維都是“你是我孩子,自然要聽我的”“你的命都是我給的,什麼事情不能告訴我”。
還記得幾年前從事教育工作時,就遇上過這類母親,她懷疑自己孩子有小秘密,然後私自看完了兒子的日記,發現他對班級裡一位女同學有傾慕之心。
結果母親跑到學校來大鬧,把女同學訓斥了一頓,她家兒子在一旁漲紅了臉,又生氣又不敢當衆反駁母親。
後面我開始介入調節其中的矛盾,理性勸告這位母親,日記屬于個人隐私,未經本人允許,還是不翻為好。而且大鬧一場有失體面,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結果對方在辦公室痛罵我半小時,嘴裡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是他娘,想看就看,要你一個外人插什麼嘴……“
我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感覺跟她無法正常溝通,這段經曆成為了我在教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一筆。
而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媽媽與孩子太過親近,彼此沒有界限感,這段關系往往會令孩子時刻感覺到被約束。
他們的個人意願總是被打壓,毫無隐私和自由,赤裸裸地被攤開在母親面前,而且還要被母親擺成她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
這種壓抑和窒息的愛,時間久了容易讓孩子出現“自我厭惡”心理。
另外,部分小孩如果從小與母親的關系太好,一直被母親的觀念所“洗腦”,他們會習慣性順從母親的意見,成年後也不敢反抗。
似乎隻要說“不”,看到母親臉上失望的神色,孩子就會心生内疚之情,感覺好像犯了什麼大錯,可如果聽母親的話,孩子又難以過去自己心底的那一關,最終也會出現強烈的“自我厭棄”感。
有界限感的愛,才是真正高級的愛不僅是母親,父親亦是如此,要學會放權,與子女保持界限感,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凱叔講故事」裡看過一句話,”父母和子女最好的狀态是,你有你的世界,我也有我的生活,我們各自愛着,但卻不幹涉,不控制,也會過度索取。“
私以為這句話很好地诠釋了父母與子女最好的相處狀态。
其實養育孩子一場就像“放風筝”,線收得太緊容易折斷,可收得太松風筝又飛不高、飛不遠。
真正高智慧的父母,懂得時而收時而放,松弛有度地教育孩子。
例如,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需要父母“看緊”一點,以免迷失方向,脫離正确的航道;可等到他們長大,已經可以憑借着風力在天空自由翺翔,父母就可以“放開點”,讓他們盡情回應藍天白雲的召喚,期間如果遇上障礙物,再把孩子往回拽一拽。
如此一來,自己輕松孩子也不用遭罪,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