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兵勢篇對學習生活的啟示?孫子兵法(第三篇 謀攻篇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孫子兵法兵勢篇對學習生活的啟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孫子兵法(第三篇 謀攻篇序)
我今天開始學習孫子兵法謀攻篇,本篇主要論述盡量不發動戰争,而是從謀略上戰勝敵人,而達到沒有發生戰争,而利益又全部得到,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是用兵的最佳方法,戰争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 《謀攻篇》原文
孫子曰:凣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
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脩艪轒輼,具噐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坿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燬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週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慾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
下面是我學習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原文逐字逐句的學習筆記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解說: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國,指國都、城市,此句意謂,保全敵人的城邑,并使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擊破敵人的城邑為下策。全軍為上,破軍次之:軍,泛指軍隊。是為作戰編制單位,古代一般來說,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此句意謂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軍為下策。
旅,旅古代編制一般為五百人。卒,卒古代編制一般為一百人。伍,伍古代編制一般為五人,還可解釋為百人以下為伍。
原文: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百戰百勝,還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原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說:
上兵伐謀:上兵意為用兵作戰的上策,伐謀,用智謀使敵人屈服。
其次伐交:交,是指結交、外交,翻譯過來意思是,再者就是運用外交手段瓦解敵國間的結盟,擴大已方的盟國,孤立敵國,使之屈服。
其次伐兵:再次就是打敗敵人的軍隊,
其下攻城:下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原文: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解說: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打城池是最後沒有辦法的辦法。
修橹轒辒:橹,是大楯。轒辒,是攻城的車具。具器械,準備飛樓雲梯之類的器械。
三月而後成:三代表幾個月,不是準數,翻譯過來就是幾個月才能完成。
距闉,又三月而後已:闉,可解釋為積土為山。距闉:可解釋為積土為山,而接近城牆。又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
原文:
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解說:
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将領控制不了自已的情緒,蟻附之,使士卒象螞蟻一樣爬城而上。
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士卒傷亡三分之一。拔,破城則取之曰拔;不拔,城池沒有攻克。這就是攻城的災難。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解說: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使敵人屈服而不是打仗。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占領敵人城池而不是攻打的。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摧毀敵國不是靠久戰。
必以全争于天下:即言要用全勝的戰略争勝于天下。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所以軍隊損耗很小利益全部得到。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法則。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解說:
十則圍之: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圍困敵人。
五則圍之: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攻打敵人。
倍則戰之:有兩倍于敵的兵力就戰勝敵人。
敵則能分之: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
少則能守之,兵力少于敵人就要堅壁自守
不若則能避之:實力弱于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原文: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解說:
堅,指堅持、固執之義,這句意思是兵力弱小,不逃不避,不宜戰而堅戰,不當守而固守,皆難免為大敵所擒的。
原文:
夫将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解說:
輔,是指輔木、輔車,輔為外表,車為内骨,是輔與車必相依持而行。周,是周密的意思。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解說:
前兩句可以直接譯過來,很容易理解。縻軍:解釋為束縛軍隊。
原文: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解說:
此句意思是,不了解軍隊的内部事物,而去幹預軍隊行政,就會使将士迷惑。
原文: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解說:
此句意思是不知三軍權謀之道,而使之居将帥之任。則軍士疑慮。
原文: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解說:
三軍既惑且疑:軍隊即迷惑又疑慮。
則諸侯之難至矣:那麼諸侯列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到來了。
是謂亂軍引勝:引勝非指引緻勝利,是指自取滅亡。
原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解說:
翻譯為預知勝利有五種,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知道多兵力和少兵力的運用的方法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欲,是指意願,這句指君主與民衆同心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備也,這句意思是以已有備對敵無備的,能夠勝利。
将能而君不禦者勝:禦,駕馭,将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牽制的,能夠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
解說: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殆,危的意思,知彼并且知已,為百戰百勝或每戰必勝而無危殆。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是除了有戰争立與不敗之地的真地外,在日常生産生活當中,如果達到了知彼知已最佳狀态,也可使我們個人達到心想事成的目的,随有時不能達到相要目的,但可以及時止損,而使自已立于不敗之地。
所以,在實際長期接觸中,智力和水平都不算高,但在做事中,判斷力、決斷力都遠超過一般人,在于信息的單向透明,對事情的本質了如執撐,就可立于不敗之地。如後面第十三篇《用間篇》中有這麼一段。故明君賢将,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衆者,先知也。
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不知彼不知已,或勝或負,無必勝把握。
下一節,我學習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