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人,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道年份,想要知道某一年發生的事情,直接上網搜索對應的數字年份即可,如2019年發生了哪些大事。但是在中國,公元紀年法僅僅使用了一個多世紀,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紀年的呢?
一、天幹地支紀年法
講到古代紀年方式,用處廣泛的便是天幹地支紀年法。在我們現在看來十分複雜的方法,對于古人來說的确不算什麼麻煩。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醜、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幹和地支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按照“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的規則,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用于紀年、紀月、紀日乃至紀時。
二、年号紀年法
漢武帝時開始采用年号紀年法,之後的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紀年。
但是在明清以前,皇帝每遇到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之事,常改元。“改元”意味着清零,漢武帝便曾改元11次,而唐高宗更是更改年号14次。并且,在多國并立的時期,存在多個年号,如五代,宋遼時期。
三、王公年次紀年法
那麼漢武帝以前多采用什麼方法紀年呢?通過查閱先秦時期的作品,采用的便是王公年次紀年法。看起來和皇帝年号有點像,但先秦時期還沒有“皇帝”制度,而且“王公年次紀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子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除此之外,古代紀年還有歲星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歲星”就是木星,古人發現大約12年後木星會出現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期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給他們起上名字。古人紀年雖然方法繁雜,但也充分代表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為我們了解古代,了解中國曆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