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7 16:02:37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

最近筍筍身體不适,上火的特别厲害,什麼都吃不下,所以這幾天都靠喝甜湯養着。

今天就不聊這麼多啦,直接來一款甜湯吧~

銀耳紅棗蓮子湯,滋潤而不甜膩,具有補脾開胃、益氣清腸、補腦、養心安神、安眠健胃、養陰清熱、潤燥的功效。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3

食材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4

銀耳 半朵

蓮子 10-20顆

紅棗 5-8顆

清水 适量

冰糖 适量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5

步驟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6

将銀耳和蓮子用清水沖洗幹淨,分别入清水中浸泡。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7

蓮子差不多浸泡2小時左右,泡至蓮子變大,微微開裂即可。

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是否去除蓮子芯。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8

紅棗用去除棗核切成小片。

銀耳泡至漲大完全漲開,一般我家泡半天左右。

泡發好的銀耳沖洗幹淨,撕成小塊。

之前說過銀耳出膠的小竅門,但是還是有小吃貨問,那今天再強調一遍啦:銀耳應選購淡黃色,根部顔色略深為佳;銀耳須頭天浸泡,浸泡時間短難以出膠,一般浸泡半天炖煮2小時即可,若隻浸泡半小時炖出的銀耳口感脆生,須加大炖煮時間方可出膠質;銀耳泡好以後要撕碎,越碎越容易出膠質;銀耳炖煮要先大火,後轉小火,炖煮2小時即可出膠;銀耳炖煮須一次加水,水量沒過銀耳的1/3即可,這樣最容易出膠,中途加水會沖淡膠質。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9

将銀耳,紅棗,蓮子放入炖盅裡。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0

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添加,蓋上蓋子。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1

加入适量的冰糖。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2

炖鍋甜品功能開2小時炖。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3

炖好的銀耳紅棗蓮子湯香氣四溢。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4

裝碗,慢慢品嘗吧。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5

銀耳紅棗蓮子湯,濃甜潤滑,美味可口,具有很好的滋補功效,冬天雖冷但也幹燥,來一碗甜湯潤潤吧~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6

小貼士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7

1、泡發銀耳用溫水比較合适。冷水不容易泡發來,熱水過燙會将銀耳的營養物質破壞。溫水不但可以将銀耳泡發開,使銀耳肥大松軟,也使銀耳的營養物質有效釋放,味道鮮美。

2、紅棗可以選擇切開去籽,也可以整顆放進去煮,根據個人喜好即可。有的紅棗比較幹也要提前用水泡一泡。

3、蓮子煮之前用清水泡一泡,可以縮短煮的時候,也更容易炖爛。

4、蓮子芯具有清涼的功效,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去芯。怕苦就把芯去掉。

5、喜歡口感脆一點,銀耳就不要炖太久。喜歡口感軟糯的,銀耳可以炖久一些,炖出膠質,口感和功效更好,根據個人喜好即可。

6、冰糖可以選擇一起炖,也可以後期再加入,冰糖是涼性的,一起放入炖成甜品,具有清涼的功效。

7、這款甜湯可以選用各種鍋來煮,湯鍋、炖鍋、砂鍋即可,根據個人喜好選用即可。

8、除了主料銀耳、蓮子、紅棗,可以在湯裡加上枸杞、百合等,養生效果更好。

9、炖甜湯的時候水要一次加足,中途不要再加水。

10、若夏季食用冰鎮後口感更佳。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8

圖文:呵呵筍

▼點擊圖片,更多暖心美食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19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0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1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2

喜歡筍筍的菜,記得給筍筍點贊或留言哦。

點擊關注,筍筍在這裡期待你的故事。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3

幹銀耳羹怎麼快速出膠(為什麼别人的銀耳羹能快速出膠)24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呵呵筍的小煮藝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