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短視頻,視頻中隻有一個提問:
假如你遇到18歲的媽媽,你會對她說什麼?
原以為大家會說“年輕的媽媽真美”之類的贊美,或者“趁着房價便宜去買房”之類的玩笑。
可是沒想到,評論區幾乎刷屏似的,隻有一句話:别嫁給我爸,别生下我。
這些留言看得人揪心,也讓人心疼。
一個父親該多麼令孩子絕望,才會讓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一位母親過得該多麼的悲苦,才會願意用生命去阻止她。
不要覺得憎恨父母是一件很爽的事,憎恨父母也就意味着憎恨自己的出生,憎恨這個世界,以及憎恨他們自己。
在評論區寫下這些字的人,他們的父母也許還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很幸福,很感恩。
可實際上,一對不幸福的父母,很難養出幸福的孩子。
那些讨厭父母的孩子,一定經曆過無數次絕望。
父母不幸福,孩子不敢快樂
朋友欣欣的父母,就代表了千萬萬萬的家庭。
父親是一個沒有什麼本事的男人,除了在揮舞拳頭打她們母女的時候。
裡裡外外的家務,都是媽媽一個人在操勞,爸爸覺得男人進廚房就是一件“娘們”的事。
不僅如此,爸爸還會用非常難聽的話罵她們母女,“ji女”、“賠錢貨”、“沒人要的東西”。更難聽的話,相信你也可以想象。
欣欣唯一慶幸的,就是媽媽很愛她,一直在保護她。
每次在爸爸醉酒打她們的時候,媽媽都是抱着欣欣,替她挨那些拳頭。爸爸罵她的時候,媽媽就趕緊捂住欣欣的耳朵。
媽媽從小就告訴她,一定要好好學習,逃離這個家。
至于媽媽為什麼不逃離,媽媽說過,她大字不識幾個,沒出去賺過錢,離婚的話娘家的嫂子肯定容不下她,她實在無處可逃。
“無能的爸爸 不幸福的媽媽”,的确是很多家庭的縮影。
這些媽媽們也确實很愛孩子,她們希望孩子快樂幸福。
但是,這些孩子帶着對父親的恨,帶着對母親的拯救欲,她們無法快樂。
恨父親,也就意味着恨自己的出生,如果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充滿惡意的,那麼他們又如何能熱愛這個世界呢?
想拯救母親,就意味着他們弱小的肩膀上,扛着另一個靈魂。他們承接着母親的情緒,要與母親悲苦與共。
不幸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詛咒
孩子身體離開父母容易,但是精神離開父母卻很難。
哪怕是那個毆打謾罵他們的父親,孩子也沒有那麼容易恨起來。
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帶着對父親和母親的認同的,他們相信父母一定是對的,一定是愛他們的。
即使在日積月累的傷害中,他們依然試着為父母開脫,努力騙自己父母即使做錯了,也一定有他們的理由。
父母打了他們,他們會想“一定是我惹大人生氣了,我不夠聽話”;
父母罵了他們,他們會想“爸爸媽媽說的對,我就是這麼糟糕”;
父母辱罵他們,他們會想“他們都是為了我好,說話難聽但是心是好心”……
終于有一天,孩子不願意自我欺騙。
他們放棄了對父母期待,開始憎恨父母。
這個過程,要先經曆對自我的否定,再經曆對父母的否定。
這些孩子們會變得非常自卑,羞恥。他們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認為自己不配被愛,認為自己一文不值。
而不幸福的苦情母親,同樣會給孩子帶來災難。
這些母親有的會像欣欣媽一樣,告訴孩子“你要離開這個糟糕的家,不要找你爸爸那樣的人”。
也有的母親,會給孩子情感枷鎖: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媽媽為了你犧牲了這麼多,你好意思不聽話嗎”。
好的親子關系,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孩子把自己的壞情緒,發洩到父母的容器裡,父母過濾加工後,還給孩子溫暖的能量。
糟糕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做了父母的容器。
孩子消化父母的憤怒、悲傷、無力感,然後小小的身軀,默默承受這些。
身上扛着父母不幸責任的孩子,他們敢幸福嗎?
羞恥感,苦情家庭送給孩子的禮物
“無能的爸爸 不幸福的媽媽”,給孩子帶來最可怕的情感,就是羞恥感。
他們的羞恥感來源于:我是醜陋的,我背後站着兩個更醜陋的家夥,我不希望有人靠近我,我怕别人看出我的窘迫。
《這不是你的錯:如何療愈童年創傷》一書中指出,羞恥感不是一種單一的情感體驗,它是多種體驗和經曆交織而成。
比如無法阻止痛苦發生的無力感,體無完膚的暴露感,有缺陷或低人一等的感覺,異化和被孤立的感覺,自責感,憤怒感等等。
至于幸福和快樂?對不起,羞恥感會瞬間把它們淹沒。
電視劇《安家》中,房似錦出生在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家庭,她的父母扮演的就是“無力 虐待”的父親形象。
而她的爺爺,承擔的就是“苦情 不幸福”的母親角色。整個家族裡,隻有爺爺對她好,隻有爺爺支持她讀書。
爺爺生病住院的時候,即使房似錦知道爸媽是用這個借口,騙她多往家裡打錢,可她還是拼命工作給家裡拿錢。
那種苦的感覺,似乎就是對爺爺的陪伴。
我和你一起受罪,這樣我們就是世界上,最理解彼此的人。這也是很多苦情的家庭,帶給孩子的感受。自己苦一點,心裡反而踏實一點。
房似錦好不容易能開心的吃一個冰淇淋,但是吃到一半,她瞬間就不開心了。想到在家裡痛苦的爺爺,她覺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都是羞恥的。
“我的爺爺還躺在病床上,我怎麼好意思在這吃冰淇淋”?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都會想起父母的不快樂。父母的幸福程度,就是孩子幸福的天花闆。
孩子潛意識裡承受着讓父母幸福快樂的責任,又怎能飛得高,飛得遠?
父母甜了,孩子的人生才不苦
也許你會說,父母真的快樂不起來啊,生活中苦逼的事太多了。
婚姻也确實不幸福,又不敢離婚。
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父母無力處理好自己的人生課題。
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能不能不要對孩子說出那句“都是為了你”。哪怕父母不說出“為了孩子”,孩子都會自覺和父母一起體驗不幸。
更何況父母一直在強調,那就相當于告訴孩子:都是你的到來,帶給了我不幸。
那麼愛孩子的父母,他聽懂這樣的暗示後,該有多麼恨自己!
《脫口秀大會》中,有一位演員KID,用段子的形式說出了父母離婚後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從小就适應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還有一個叔叔的生活”;
“我媽媽除了給我當媽,剩下的時間都在做自己”;
“我覺得她這樣挺好的,省的又要給我當爹,又要給我爸當媽”。
在他3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他并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他知道爸媽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分開是應該的。
而且爸媽隻是分開愛他了,并不是不愛他了。
這就是關于家庭最好的答案,父母自己先快樂了,才有能力帶動孩子快樂。
我們在坐飛機的時候,安全演示片也提示過我們:父母要先保護好自己,再去保護孩子。
把這句話焊在腦子裡——父母的幸福程度,就是孩子快樂的天花闆。
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讓孩子幸福,那就先讓自己幸福起來。如果自己也無法幸福,至少不要跟孩子說“我們這麼慘,都是因為你”。
如果你是那個不敢幸福的孩子,請對自己說一句:這一切不是我的錯,我沒有義務承擔父母的幸福。
作者 | 妙黛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内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