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題》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願,惆怅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光陰如梭,歲月如流,老了人不相饒;立秋節氣昨天夜裡剛過。
寒蟬聲音凄厲不停哀号;秋天的燕子已經像客人一樣準備南歸。
一生隻願孤往獨來,超脫萬物;傷感失意,年齡已經将近半百。
辭官棄職這事還得由人來定;哪有什麼事能被功名利祿所牽制?
注釋1. 相饒:饒恕;寬容。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出自南北朝鮑照的《拟行路難十八首》
2.節序:節令,節氣;節令的順序。
3.玄蟬:秋蟬,寒蟬。
4.獨往:孤往獨來。謂超脫萬物,獨行己志。
5.惆怅:傷感;愁悶;失意。
6.罷官:辭官棄職,或者是免除官職。
7.由人:可經人力達到或造成。
8.何事:什麼事;哪件事。
9.形役:謂為形骸所拘束、役使。猶言被功名利祿所牽制、支配。
杜甫的立秋詩,值得深深細讀,其中對于人生道路的抉擇,在一個四十八歲的中年人身上,留下了歲月滄桑的痕迹。
杜甫的一生,是追求儒家思想的一生,是積極入世的一生,是心憂黎民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一生,然而再堅強的詩人,也有頹廢的時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時候,也有容我休息一下的時候。面對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烽煙歲月,詩人也會身心俱疲,倍感郁悶,從而萌生了消極避世的念頭。
這一首立秋詩,無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立體的杜甫,一個平凡的杜甫,一個真實的杜甫。年近半百的漫漫人生路上,詩人得到了什麼,除了一介小官司功之外,還有生計之無法謀劃,戰事之紛擾,危險之來臨,朝廷之腐敗,上級之不信,前途之渺茫,家人之挨餓,身體之糟糕等等,失望、憂愁、煩悶、灰心、無助、無奈等情緒,都讓杜甫的這個“立秋”變得特别不同。
首句,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即運用了南北朝鮑照《拟行路難十八首》裡的詩句: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雖然杜甫沒有直接講愁思怨恨,但顯然我們已經感受到日月不相饒背後透出的一份辛酸與無奈。
48歲,人生還能迎來多少個秋天。立秋節氣又已過去一個。新的秋天又來臨了。江淹詩:“凄凄節序高。”面對時序的變化,除了年歲上的增加,于其他方面卻徒勞無獲。這樣的人生困境引發的悲秋,為下文引出動物的節氣感應埋下伏筆。
颔聯,玄蟬無停号,秋燕已如客。看看天地陰陽變化,悄然而至的是大地生靈的應節感應。玄蟬,即寒蟬。寒蟬在立秋後,抓緊最後的機會求偶,如果求不到,隻能孤零零地等待死亡來臨。它們的叫聲裡,透着一種絕望與憂傷,顯得凄厲異常,所以杜甫描述它的聲音用的是“哀号”。秋燕,這句寫得太絕了。秋天到了,大雁和燕子都要南歸了,所以杜甫說它如同做客的人,是要離開此地了。秋燕像客人,杜甫在華州為官,何嘗不像客人,終究也要離開此地,暗示着“罷官”的心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秋燕的客愁,也是詩人的客愁,沒有歸屬感,成就感的工作,誰還幹得下去呢。
頸聯,平生獨往願,惆怅年半百。這一句化用了莊子的話:“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地、細萬物而獨往也。”寫出了杜甫對于莊子“逍遙遊”的人生向往。
詩人一生何嘗願意獨來獨往,不過是生在亂世,郁郁不得志而已。他這裡表達他的人生願望是:超脫萬物,獨行己志。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獨來獨往的願望,是因為“惆怅年半百”。回首一生,不過“惆怅”二字。年近半百,什麼事也沒幹成,還不如及時退隐,找個安靜地方避世,做個像陶淵明一樣的隐者。
這一聯,對仗不工整,可以感覺到詩人明顯不按照格律來寫了。整首詩也就随了拟古的調子,跟着心情走了。
年近半百,下決心辭職其實是很無奈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謹慎勤勉,一向穩重的杜甫,竟然也生出了李白超脫的心境來,足以說明當時的官場多麼腐敗不堪,令詩人多麼失望。面對年老家庭壓力,是什麼給了杜甫辭職的勇氣?我想大概是官場的腐朽壓迫,靈魂的自由召喚使然。
最後,詩人終于運用了陶淵明的詩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表達了對于陶淵明隐居山林的向往。沒有什麼可以困擾我心靈的自由,我就要回歸自然的懷抱,做一個天地間的隐者了。
事實證明,杜甫的心永遠不屬于道家田園,他的“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讓他一顆火熱的心永遠平息不下來。他之後在隴右,用詩意憂憤的語句,将人世間遭遇的悲憤苦難都記載下來,成為那個特殊時代的一部“詩史”,折射出人世間的美與醜,善與惡,愛與恨。
立秋後的杜甫,是蕭瑟的,是失意的,是孤獨的……但願我們能活在一個溫暖的秋天裡,沒有憂傷。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随筆集《風韻泰州》。公開發表文章三百餘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