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鄂璠
大學階段,本應開創向上向陽的蓬勃人生,正在湖北某大學讀書的劉麗(為保護受訪者隐私,劉麗為化名)卻突然出現了視物模糊症狀,她跑了許多家醫院,卻都無法查找到病因。
痛苦、無奈、焦慮,整日纏繞着劉麗,直到有一天,眼内液檢測幫她揪出了單純疱疹病毒這一“真兇”。此後,醫生為她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抗病毒治療,她不僅免于失明,視力也基本恢複到了正常。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眼科疾病的診療主要依靠經驗和影像手段,而今,符合循證醫學和精準醫學理念的眼内液檢測為臨床的疾病診療帶來了新的手段,正越來越受到眼科臨床醫生們的重視。
供圖/陶勇
給眼睛“捅嗓子眼”
人眼的直徑一般是24毫米,呈球體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北京智德醫學檢驗所創始人陶勇将眼球比作乒乓球,他介紹道,“眼球的外觀類似于乒乓球,最外面是一層殼,裡面則和乒乓球不一樣,乒乓球是空心的,眼球裡卻有液體,而我們恰恰可以在這0.1毫升的液體中檢測多種微生物的核酸和抗體。”
類似于這樣原位取材收集局部組織或組織液來進行檢驗或病理檢查的方式,在臨床上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手段,例如胸腔穿刺取出胸腔積液、腎髒活組織穿刺,等等,益處在于可以得到準确的局部病變信息。但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劉瑄卻在4年前觀察發現到,相比較而言,收集眼内液進行眼内液檢測,在眼科臨床得到重視的程度不如其他學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眼部的屈光間質透明,可以利用光學儀器進行很好的影像學檢查,獲得疾病診療的信息。”
在陶勇看來,雖然影像學檢查很直觀,所見即所得,但它也存在一個嚴重問題,便是所見即晚期,一旦眼科疾病的各種表現到了非常直觀的狀态,眼疾就已經進入晚期,很多眼疾又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須想辦法借助科技手段,在臨床表現還不典型時就能給出明确的診斷方向。
眼睛是人體從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器官,視覺損傷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首份全球視力健康報告《世界視覺報告(2020)》稱,隻要壽命足夠長,人的一生至少會患一種眼疾;《“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顯示,我國仍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拯救視覺損傷,挑戰疑難眼病”,這12個字,從陶勇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時起,就深深地烙刻在了他的心裡,追尋着這個目标,而今的他已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系統性地建立并推廣了眼内液檢測法。陶勇形象地将眼内液檢測比喻為給眼睛“捅嗓子眼”:用一根極細的針從眼球内抽出非常少量的眼内液,便可以同時檢測上萬種病原微生物指标,幫助醫生迅速判斷病因,及時把病變扼殺在搖籃裡。
劉瑄也注意到,随着循證醫學和精準醫學理念的不斷深入,眼科臨床醫生逐漸意識到,僅憑影像學檢查容易片面,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對病因學和免疫學狀态進行分析,才能明确疾病診斷,對病變的程度進行精準把握,對治療的預期效果也有所把握。此外,由于基礎科學在理論和檢測技術上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可用于眼内液檢測的項目也日益增多,可以更快速地給臨床帶來更多有用的信息。
近7萬名患者受益
究竟何為眼内液?眼内液檢測的主要用途何在?寶雞市人民醫院眼科醫生石燕紅介紹道,眼内液是眼球内液體的總稱,包括房水、玻璃體液等,其可以檢驗的分子成分包括DNA、RNA、抗原、抗體、細胞因子;眼内液檢測主要應用于感染性眼底疾病和僞裝綜合症的診療,眼底疾病種類繁多、病因複雜,既可以由代謝因素引起,也可以是炎症因素所緻,合理地使用眼内液檢測,有助于提升眼底疾病的個性化診治效果,并減少不必要的藥物過度使用。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文生在為《眼内液檢測的臨床應用》這本書作序時,稱陶勇是我國眼内液檢測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故事還要從2002年講起,一位骨髓移植患者在術後患上了視網膜血管炎,醫生在進行病因診斷時發現血液中的病毒檢測持續呈陰性,因此大部分專家考慮是其自身免疫因素所緻,建議用激素,但陶勇認為這位患者患有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的可能性比較大,于是他說服病人取了房水,再檢測,果然病毒檢測呈陽性了。從這個病例開始,陶勇就堅信常規血液學檢查不能全面反映眼内的情況,眼内是相對封閉的環境,需要進行原位檢測,也就是現在已被廣泛應用的眼内液檢測。
彼時,國際文獻上已經有眼内液檢測應用到眼科疾病診斷的個案報道,但缺乏統一的标準,更談不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陶勇看準了這一空白領域,就堅持在眼内液檢測這條路上走了下去。
2011年,一位29歲的東北小夥子新婚不久就患上了白血病,經曆了骨髓移植和多次化療後,出現了視物模糊症狀。陶勇給他做眼底檢查時發現離黃斑特别近的地方出現了病變。于是,陶勇利用眼内液檢測技術,測出這名患者是巨細胞病毒感染。果然,在采用了抗病毒的治療方案後,病變在短時間内便消退了。這也是陶勇第一次真正将眼内液檢測技術應用于臨床。此後的十多年,陶勇和科研團隊一直不斷打磨和升級這項檢測技術,到目前為止,眼内液技術已經幫助眼科臨床醫生們在第一時間為近7萬名患者找到病因,并進行了精準診治。
從服務化到産品化
随着眼内液檢測的廣泛應用,另一個難題出現了,由于眼病本身病因繁多,需要進行篩查的項目也非常多,醫院往往無法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眼内液檢測。為了幫助廣大醫患群體,2016年,國内首家不明原因眼病篩查檢驗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北京智德醫學檢驗所成立,在為臨床醫生和患者提供專業的第三方眼内液檢測服務的同時,還能提供就診建議、醫療咨詢及科研合作等一系列服務。
陶勇還趕上了國家倡導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好時代。2019年11月,《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獲得通過,從制度層面為成果轉化提供了支持。同年12月,北京朝陽醫院科創中心成立,旨在搭建一個連接醫生、科學家、企業研發團隊、融資機構和銷售渠道等多方交流的平台,既促進臨床研發成果轉化,又能将創新成果加速應用于臨床。
眼内液檢測的技術專利成為北京朝陽醫院科創中心首個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身為醫生,陶勇見過太多患者因為眼部疾病導緻視力受損甚至失明,于他而言,幫助那些在絕望和希望中不斷體味着徘徊之痛苦的患者,是他先試先行去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之路的主要動力。現在,陶勇的科研和轉化團隊已經搭建完畢,并逐步開始了正向循環——持續地産生新的科技成果,供應眼科精準檢驗産品,讓患者、消費者享受到更加穩定和高質量的服務。現在通過北京朝陽醫院的科技成果轉化,眼内液檢測技術已經經過第三方檢驗所向全國的600多家醫院進行了推廣。在北京朝陽醫院科創中心的幫助下,陶勇以入股形式創辦的北京智德醫學檢驗所也得以名正言順地發展。
《“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提出,堅持技術創新的發展思路,加強臨床診療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究,推動研究成果轉移轉化與推廣應用。2021年5月開始,陶勇成為朝陽醫院的眼科知名專家團隊成員,不再直接接診,而是隻看那些從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轉過來的疑難患者,他把70%的時間精力花在科研及其轉化上,他說,眼内液檢測正從服務化走向産品化,“未來我們就不需要通過第三方醫學檢驗所進行服務了,而是通過各種體外診斷試劑盒和快檢産品,就能讓全國各地的醫生随時随地來做這個檢驗,甚至我們還可以把眼内液檢測産品送到患者的家庭當中。”
去年,由全國十餘所高等醫學院校眼科學領域專家、教授共同編寫而成的教材《眼科學(第3版)》,将“眼内液檢測技術在葡萄膜炎診治中的應用”單獨列為了一節,這是眼内液檢測内容首次被寫入眼科學教材;《眼内液病毒核酸檢測流程及臨床規範化應用專家共識》也發表了。這讓陶勇更加堅定了信心,在他看來,中國的眼内液檢測技術雖然起步晚,但現在卻跑到了世界前列,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了,“檢驗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臨床診斷,我們的最終目标指向的是眼科的精準診斷與精準治療,我們有信心将這份事業堅持下去。每個人都不用害怕,我們可以勇敢地在這個春天裡蓬勃成長。”
編輯:龔紫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