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文苑·左思傳》
西晉太康年間,左思的一部佳作《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受好評,百姓稱贊不說,還競相傳抄,紙的大量需求,使得紙的價格翻了好幾倍。
原本隻需要每刀千文的紙,其價格漲到兩千文、三千文,沒想到最後還是傾銷一空,弄得不少人去外地買紙來抄寫《三都賦》這篇名賦。
所有的看不起,是他不願認命的動力。
左思的父親左雍是從一個小官吏一步一步做到禦史的,對自己兒子左思的栽培也是十分注重的,奈何左思身材偏矮小,又樣貌平平且不說,還說話結巴,甚至有時候還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着實不讨人歡喜。
但該培養的還是要學習,所以,在小時候,左思學習鐘、胡書及鼓琴,然而沒有一樣學成功的。因此導緻父親左雍一直看不起左思,總對朋友說:“思兒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時候。”還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
左思在知曉自己在父親眼裡如此沒用,深受打擊和刺激,于是,左思勤奮學習,專研道家陰陽術,加上左思也不喜歡與人來往,所以有空就呆在家裡專研學識。
樣貌輸了,才藝輸了,所有人都在看不起你的時候,唯有将那些羞辱的話語轉為不認命的動力,沉浸自己,提升自己,才有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收獲很多很多稱贊,對得起那些貶低和嘲笑。
不枉十年,終寫成《三都賦》。
左思在發憤學習過程中,學習和賞識了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以及張衡的《兩京賦》。左思覺得這兩部賦的文辭華麗,氣魄也宏大,算是道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但過中也有很多虛而不實的問題。
于是,左思便決定自己來寫一部《三都賦》,尋求曆史最真實的事實和依據,把三國時期的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都寫進此賦中。
既然訂好了方向,左思便開始收集大量的曆史、地理、物産、風俗人情等資料,确保在寫作過程中“筆筆有着落有根據”。
有時候,為了寫出一佳句,左思會他在深夜中冥思苦想,不斷推敲再推敲,知道自己滿意為止。而且家門口、庭院裡、廁所裡等都被左思擺放筆和紙,就是在突發靈感的時候記錄下來。這樣的經曆,在十年間,不下千次重複着。
十年後,左思費勁心血終換來《三都賦》的完工。
文人多不識才,所有的努力成了嘲笑。
左思完成《三都賦》後,相當自豪,急于想拿去給别然看看,興匆匆地去,一臉失望歸來。因為自己的作品被無情地奚落和打擊得一文不值。
那些文人看到左思是一位無名小卒後,便對《三都賦》一頓說,說得《三都賦》一無是處,甚至那些文人都不曾細細看過,就打了個“負分”。
陸機初來洛陽,據說陸機也曾想過要寫《三都賦》,沒想到竟然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左思竟然寫出了《三都賦》,覺得甚是好笑。便給給弟弟陸雲寫了一封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家夥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隻能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難道十年寫《三都賦》,白白浪費精力和努力了嗎?難道天下就沒有一個識才得伯樂了?難道《三都賦》真的如同一堆廢紙了嗎?
不是的。
終有伯樂識才,作序得以永流傳。
左思不甘心,不甘自己多年的心血埋沒了,于是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幸好,張華耐心閱讀了《三都賦》,在了解左思的創作目的和經過後,張華再一次細細鑒賞了《三都賦》,被字裡行間的含義和韻味,深深感動了。
越是慢慢閱讀,越是歡喜,張華大聲誇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隻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左思激動不已,終于有人懂自己了。于是又去找了皇甫谧先生,皇甫谧先生看過之後,對行文給予了高度評價,還為《三都賦》寫了序言。
後來,著作郎張載還給《三都賦》中的人魏都賦做了注,蜀都賦和吳都賦則是朱中書郎劉逵做注,甚至劉逵還在其中說:“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于世人原因啊。”
終于在名人的強烈引薦和推薦之下,《三都賦》在京城風靡起來了。文學之人無不誇贊其好,就連當初嘲諷左思的陸機在細細于都後,連連道是:“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甚至還認為自己寫《三都賦》是無法超越左思的了,便沒再寫了。
好的作品不怕時間磨,好的作品也不怕沒伯樂不識,怕的是自己扛不住打擊,更怕的是扛不住他人的流言蜚語。
時間會證明,别人眼裡的一無是處,在一次又一次的堅持和辛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然後消化有利的為己用。
佳作值得被永流傳,英才也值得被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