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自洽是指人本身的自我融洽。你如果常常感受到内心的矛盾,沖突,混亂,糾結。那麼這篇文章可能對你有些許幫助。
不能自洽的人一般是身心不能統一的,不能夠自我圓滿,沒有構建成完整穩定的人格,甚至是否定自己,從而感受到糾結痛苦。
我時常都提
醒自己要做一個勇敢,坦率,陽光的人。但是迫于工作上的壓力有時候也迫切想要得到客戶的認可或者想要成交客戶。
有一次基于客戶的情況,我給對方了一個方案,我覺得這個方案不管從需求點以及價格和效果都給予了比較完美的設計,當我把方案交給客戶之後,一直沒有得到客戶的回應。我因此産生了不安和恐懼。這種感受讓我非常難受當我察覺到這種感受的時候,就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和情緒?是怕客戶拒絕我嗎?我非常需要客戶的成交嗎?我迫切需要這單業績嗎?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因為一點業績而産生恐懼唯唯諾諾的人。這和我想要的勇敢,無畏嚴重沖突,這讓我更加苦惱。所以我在腦海當中不斷的詢問自己——自己真的是膽小為了錢恐懼的人嗎?難道僅僅是為了錢怕拒絕就要惴惴不安嗎,我讨厭自己是這樣的人,這種感覺讓我更加的否定自己,否定後更加讓我不開心。
當我一遍一遍的問自己,一遍一遍尋求答案,突然我發現了問題所在,我怕拒絕并不是因為錢不是因為如果不能夠成交客戶而遭受的業績的損失。這隻是表面,更主要是因為責任,如果業績不好我覺得我對同事對家人有責任。我希望自己賺更多的錢原來是為了同事或者員工能夠有一個不錯的收入,不希望奶奶和母親為了錢而擔憂,她們年紀都大了,希望給她們提供一個較好的生活。“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責任啊”,我這樣告訴我自己,我突然就釋然了。因為我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願意為他人付出的人,而這種品質才是我希望擁有的。有這種想法後我覺得客戶答應或者不答應我都能夠坦然的面對,内心反而很輕松。我覺得我盡力而為就好,我認可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那時真的體驗到什麼是身心統一,什麼是自我融洽。
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會受到原生家庭,成長經曆,所受教育的影響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都是這樣活着形成了慣性或許根本沒有察覺我們這些模式有什麼不妥,但是我們過得并不開心,或許連為什麼不開心都不知道,是因為錢嗎?是因為周圍的人不友善嗎?還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懊惱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我一個學生,每次我去她家上課的時候她就焦慮忙着打掃衛生,忙着收拾屋子,恐怕哪兒沒有做好。莫明奇妙的擔心,焦慮,恐懼情緒湧上來。其實在我看來這種都是沒有必要的,“你的家怎麼樣我真不在意”我說,但是她卻深陷這種情緒不能夠自拔。我就告訴她每當出現這種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慌張不要回避要直面這個情緒。靜下心閉上眼去想一下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自卑嗎?是因為自己對自己要求太苛刻?那為什麼要對自己要求這麼苛刻呢?别人真的在意自己的家庭衛生嗎?多問自己為什麼。當你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有解決問題的勇氣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大半了。
經過深入的探究她說她的問題可能就是原生家庭當中父母對她要求過于嚴苛以至于她總是想要呈現完美的狀态給别人。這讓自己壓力很大經常陷入緊張和焦慮,怕表現不好,甚至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要糾結很久。我告訴她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去想想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她認為别人想要她的狀态。要問自己的心自己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她說她想要成為一個自信,放松,豁達的人。我說那你就盡力做好自己就好了。你要做到自信,灑脫,豁達不苛求自己的時候依然是非常有魅力的,你的魅力來自于自己的精神狀态而不是因為穿了某件衣服,家裡打掃的怎樣?她頓時感覺很開心。我覺得這個就是不斷的要遵循内心的真實想法并且行動成為自己想真正成為的樣子,完成自洽的過程。
成為你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首先第一步你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想要過怎麼樣的人生。但是這一步就很少人能做到。怎麼才能夠做到呢?“自省”是很好的方法,每天醒來做10分鐘的自省。問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問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在自己年老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後悔自己的一生?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好一些?不斷地去尋求這個答案,你一定會找得到。不信你試試就怕不試。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了解自己做好自己,不必每個人都要像馬雲,巴菲特一樣。不要人雲亦雲,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即使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要實現自己的小小的價值,活出自己的精彩。#情緒模式##内醒##個人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