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國一直是重要的農耕夥伴,我們養牛很少單純為了吃,牛肉也從未真正成為我們的主流菜品,我們餐桌上更多的是豬肉。
然而,歐美(主要是北美)許多國家食用牛肉的頻率往往超過了豬肉,牛在他們眼中經常是牛排,而不是活生生的牛。
肉牛應該是起源歐洲,但是真正把牛排推向全世界的是美國,美國之所以可以成為牛肉消耗大國,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不缺耕地,生産力水平也高,可以大規模養殖肉牛。
當規模養殖後,牛的命運就變成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标準化。然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提高産量,人們竟然創造出了“空心牛(Cannulated cow)”。
研究人員為了對肉牛或者奶牛的消化系統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手術給牛安裝一個套管,然後通過套管直接進入牛的瘤胃,随時獲取牛胃中的樣本。
正如你圖片上看到的那樣,這些空心牛看起來就像是可以将汽油直接泵入它們的側面的汽車一樣。
為什麼要創造空心牛?
1928年,第一頭空心牛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農業學院誕生,當時的人們主要想通過它了解牛的消化系統。
或許這種做法成本非常低,大約300美元就能來上一次,又或許牛對套管的排斥性不是特别明顯,據報道,插上套管的牛壽命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還有所延長,戴上套管的牛還能繼續生活12-15年。
所以,這種方式很快就被傳播開來,人們的目的也不再是單純為了研究牛的消化系統,空心牛也不局限于獸醫學校和研究機構,有些農場主偶爾也會擁有。
接受這種套管手術的大多時候都是選擇最健康的母牛,并且這些母牛樣本至少要在幾代之内保持健康。
母牛往往是在站立和清醒的情況下使用局部麻醉,然後通過外科手術植入橡膠套管。
母牛在手術前的24小時内被禁止飲水,因為需要切開瘤胃把套管插進去,如果液體太多會滲入其他部位。
套管安裝在牛的第十三根肋骨後面,然後通過一個橡膠圓筒和外界直接接觸。為了保證瘤胃的厭氧環境,圓筒上會加上一個塑料、橡膠或金屬的蓋子。
人們需要進入胃中取樣的時候,可以直接打開蓋子把手伸進去獲取,結束後再蓋蓋子就好了。
這個手術差不多隻要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母牛休息4-6周後就可以“正常營業”,不過這些手術後的母牛真的有點像活生生把牛改造成汽車。
然而,空心牛的悲慘命運才剛剛開始,人們改造它們是有目的的。
空心牛有哪些作用?
牛是一種反刍動物,也就是說它們有一個四腔胃,食物在四個胃中循環消化,而瘤胃是食物最先接觸的和最大的一個胃室,裡面有消化食物所需的所有有益微生物和益生菌。
其實牛和它們胃中的微生物是典型的共生關系,即便是食草動物,它們也很難消化植物中的纖維,是胃中的這些微生物幫助牛消化的,把食物變成牛可吸收的物質,而作為回報,牛也通過不停的吃給微生物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當牛生病的時候,它很可能改變胃中的環境,而這些微生物也會因此死亡,沒有微生物的牛,最終也隻能死亡。
這就有了空心牛的第一個作用——把它們胃中的微生物轉移到病牛身上,這個做法被稱作微生物群移植。
有趣的是,牛瘤胃中的菌群不僅對牛有幫助,同樣對綿羊和山羊有所幫助。
所以這些空心牛經常被獸醫一次次的掏空,以幫助治療其它犯病牛羊。
我們前面說過,第一例空心牛的目的是研究牛的消化系統,這是空心牛最重要的一個作用,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在沒有套管之前,人們要研究一頭牛的胃,必須是通過一頭剛去世的或者直接殺死一頭來研究。有了這個套管之後,人們可以在牛活着的時候,分析瘤胃中的化學成分,研究人員可以确定不同飼料和工藝對牛消化的影響,從而改善牛的加工飼料。
例如,1956年的一項利用空心牛的研究表明,幹草飲食不會改變奶牛瘤胃中脂肪酸的比例,但其他各種飼料都會改變。
要做牛排的話,肉質的脂肪比率是至關重要的,普通牛肉基本隻能炖着吃,而脂肪比率高的才可以做牛排。
通過空心牛對牛瘤胃的研究肯定可以提升養殖戶的投入産出比,并且也一定能提升肉質,至少可以按照我們需要的方向去發展。
雖然,這種做法有點不人道,但不得不承認它确實能夠為畜牧業做出貢獻。
最後
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看到,這些牛雖然被迫成為空心牛,但是它們過得還算安逸,基本每一頭都被細心照顧,最早壽終正寝。
當然,這個做法現在受到了動物保護者的強烈反對,認為這個做法最終獲利者是那些肉類和牛奶産商,但其實每個吃牛肉的人都獲利了。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為了自己的目的,讓動物們承受的确實有點多了!
想想空心牛,它們的胃随時可能伸進來一隻手,這肯定不是一件好受的事,而且它們可能要背負這個“洞”活15年。
其實,很多時候不一定需要這種極度入侵式的做法,就拿微生物群移植來說,一些歐洲國家強烈反對這種套管,它們獲取健康微生物群的方法是通過食道進入瘤胃獲取的。
地球并非人類獨有,善待身邊的生命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