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胸外科,我們經常聽到醫生跟病人說,“你需要進行一個肺的穿刺活檢”。這時候病人就開始緊張了:穿刺會不會有生命危險?會不會激活腫瘤?會不會導緻腫瘤轉移?
在剛剛結束的第一屆巴德華南介入高峰論壇上,家庭醫生在線就這一話題采訪了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CT介入專家黃學全教授。黃學全教授介紹,肺穿刺活檢主要用于給出一個準确的病理學依據,對于疾病的定性及精準治療非常有意義,雖然穿刺有一定的風險,但相比之下還是利大于弊的。
為什麼要做肺穿刺活檢?黃學全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肺穿刺活檢主要有幾個目的:
第三種情況,就是當病變比較明确的時候,性質已經明确,但是醫生需要對病人進一步靶向治療的時候,通過穿刺活檢可以獲得一些标本,進行精準的治療和化療方案的調整。
第四種情況,就是一些可疑腫瘤病變,拟行無創、微創治療,需活檢确診及分型。如肺部病變暫時不需要或不具備通過外科手術切除條件的時候,在醫生需要做放射治療,或者消融治療,等無創、微創的時候,需要通過肺的穿刺活檢給出一個準确的病理學依據。
肺穿刺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肺穿刺一般适用于通過體檢,或者病情就診過後,發現肺部有異常情況的患者。醫生在穿刺前需要詳細評估病人的影像學表現,包括肺部的情況,身體的體能狀态,病變周圍的穿刺風險等。另外,還需要進行實驗室的評估,包括血小闆、凝血功能的評估。在穿刺過程中,需要用到麻醉藥品,因此,穿刺前還要進行心電圖方面的評估,及有沒有麻醉藥品過敏等等。
肺穿刺會有風險嗎?
很多病人對肺穿刺比較恐懼,一是擔心會有生命危險,二是擔心刺激腫瘤細胞,引起轉移。
黃學全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穿刺對病人來說,可能會有不同反應。因為穿刺是有創的,因此,有的人對穿刺的刺激非常敏感,會出現胸膜反應,比如胸痛,或是少量的出血。
因此,醫生在病人做完穿刺活檢的時候,會讓患者再立即複查一下,然後在就近旁邊的休息室,再觀察一到兩個小時。這個觀察期間,一個是看病人有否胸悶、心慌,必要的時候檢測血壓,如果出現了心慌、呼吸困難,這些情況的話,醫生一般會再次複查CT,了解有沒有氣胸,或者繼發性的出血和氣胸的出現。
肺穿刺活檢常見的并發症是氣胸和出血。少量的出血和氣胸,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氣胸量比較大,超過30%,這個時候需要做胸腔閉式引流。如果是少量的出血,一般會自然止住,如果出血量大的時候,醫生會協助止血,包括止血藥的使用,或者其他的幹預,包括介入栓塞,或者進行外科手術。
除了少量的出血和氣胸,肺穿刺也有嚴重的并發症,包括空氣栓塞和心包填塞,這些緻命的一些并發症,因此,希望患者進行肺穿刺後要遵循醫囑,就近觀察,不要急于回家,在路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症,甚至導緻死亡。
正常情況下,肺穿刺後的24小時,需要對病人進行密切的觀察,一旦出現不适,需到就近的醫院進行治療。
至于穿刺會不會導緻腫瘤細胞的轉移,黃學全教授表示,介入導緻腫瘤轉移的發生率很低,正常情況下少許腫瘤細胞進入血液會被免疫系統清除,成團的腫瘤細胞或免疫力低下者才可能因穿刺轉移,據報道發生率0~0.3%。總體說來利大于弊。
有沒有病人不适合進行肺穿刺活檢?
雖然肺穿刺可以很精确地了解疾病的情況,給後續治療提供幫助,但有些患者還是不太适合的。比如,一些體能狀态很差的病人,不建議進行肺穿刺檢查。另外,穿刺的結果不影響整體治療方案的時候,也沒有穿刺的必要。
最後,黃學全教授提醒,雖然肺穿刺活檢有風險,但醫生都會謹慎操作,将風險控制在最小範圍。穿刺帶給病人的好處相比風險,總的來說還是利大于弊的。
黃學全教授
專家簡介:
黃學全,黃學全,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
擅長非血管介入診療和胸腹部影像診斷。開展CT引導下的病變活檢術、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療腫瘤術、經皮椎體成形術、腫瘤射頻消融術、膿腫假性囊腫積液引流術、神經阻滞術等20餘項目非血管介入技術。
亞洲腫瘤冷凍治療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介入分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放射性粒子治療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