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紀錄片《話說長江》在央視播出,以25集的大體量展現長江的曆史、人文與自然景觀,在當時引發了收視狂潮。如今在視頻網站再看這部紀錄片,會看到不少網友在彈幕留言“這就是我小時候生活的場景啊”。
2016年,電影《長江圖》上映,主人公高淳乘坐“廣德号”貨輪在長江漫遊,途經上海、江陰、荻港、鄂州、宜昌等地,入夜,兩岸萬家燈火。
兩部影像間隔30餘年,畫面裡的長江也發生了變化,中遊多了一道三峽大壩,沿岸的城市生活更加現代化。在時間面前,我們看到了人的力量。
站在2022年,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較曆史同期大幅偏低,沿江多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四川、重慶的電力供給一度告急。在罕見災情面前,我們也看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自西向東橫貫中國中部,全長6397千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這注定了長江的不平凡,注定了它要被适度開發,更要被大力保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治理長江的過程,也記錄了中國的制造業升級和産業變遷。
水能寶庫上的制造升級
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億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40%,是一個水能寶庫,是中國水電開發的主要基地。中國水電站的建設之路也見證了水電重大裝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自主創新之路。
葛洲壩水電站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于20世紀70年代動工,在當時的形勢下水電站采取的是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式。工程因各種原因也有過中斷,最終于1988年全部建設完工。曲折的建設過程為後來中國建設更大規模的水電站提供了寶貴經驗。
如今,溯江而上,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五座巨型梯級水電站赫然位列世界前十二大水電站榜單。
中國三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楊宗立驕傲地對媒體說:“從三峽的(單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到向家壩的80萬千瓦;從烏東德的85萬千瓦,再到白鶴灘的100萬千瓦,這幾座超級水電站,見證了中國水電機組的升級之路。”從7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不僅僅是數量的提升,更是中國水電建設從引進技術到核心技術國産化的标志性跨越。
不僅水電機組的功率在變大,水電站的設計也融入了更多生态環保的考慮。
比如,烏東德水電站在建造過程中就分期實施了一系列生态修複工程,集運魚系統就是其一。它是烏東德水電站重要的魚類保護工程,據了解,這些魚類将在全程監控的狀态下,經過體檢、暫養和轉運,最終被放流至烏東德庫區合适江段。形象地說,就是讓魚兒“坐着電梯”到新家。
今天,中國已經實現了水電裝備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知識産權和重要原材料的國産化,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長江流域水電站的開發是與流域經濟發展需求相協調的,從東向西,由下至上。早期長江下遊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用電需求較大,而水電站建設技術要求高、耗資巨大。結合當時的技術條件,水電站選址多在長江中部地區,這樣既能向東部地區送電,又能提振中部經濟。
目前,長江流域已建、在建大中型水電站近400座,總裝機容量約2.3億千瓦,已建大型水庫300餘座,總調節庫容1800億餘立方米。
随着技術的成熟和經濟實力的發展,水電開發也在沿江而上。國家能源局已開始提前謀劃“十四五”中後期電力保供措施,其中就包括推動金沙江上中遊河段水電項目的開工。金沙江上遊水能豐富,工程建設條件差,這一河段水電項目的開工又将是中國水電裝備制造技術的證明。
黃金水道上的産業變遷
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黃金水道,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憑借這條黃金水道的便利,一批批制造業聚集長江沿岸,造就了沿岸省份經濟發展的奇迹,卻也帶來了生态問題,比如“化工圍江”現象。
中央财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李平告訴《能源評論》:“長江作為一條水運通道,交通便利,很多化工企業、高耗能企業都會将廠址選在長江附近,這樣原材料和成品進出都比較方便。從能源角度來看長江經濟帶的産業變遷,化工企業轉型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現象。”
2014年,“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規矩、畫定紅線。
一系列保護長江的措施迅速實施。
小水電站陸續關停退出。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除上海之外有2.5萬多座小水電站,其中有的違規建設、過度開發,緻使河段脫流甚至幹涸,生态環境遭到破壞。2018年年底,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态環境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開啟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整治。赤水河作為長江上遊一級支流,全流域共計有小水電站373座,截至2022年6月底,赤水河全流域共拆除退出197座小水電站,占應退出總數的54%,其中,雲南省已于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了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電站拆除退出任務。
不達标的化工企業被關閉退出。曾深陷“化工圍江”困擾的江蘇,十年來依法依規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5.7萬家,關閉退出安全環保不達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産企業4739家,全省七大高耗能行業規模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33.5%下降至2021年的29.3%。以南通海門臨江新區為例,它推翻了最初的化工聚集區規劃,變身“科技小鎮”,引來基因測序、藥物研發等各類企業過百家入駐。
在電能替代的趨勢下,航運上的用能方式也在發生變化。2018年,交通運輸部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純電動貨船,實現電動貨船靠泊接用岸電并進行充電”。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實現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常态化。
一系列舉措帶來生态和經濟方面的可喜的變化:截至2021年年底,長江經濟帶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2.8%,較2015年上升25.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9個百分點;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46.6%,較2015年提高1.5個百分點。
曾經,提到沿江産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重化工;如今,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産業崛起,正在打破人們對沿江經濟的這種刻闆印象。
展望未來,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王業強在接受《能源評論》采訪時指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内涵豐富,涉及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它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創新”意味着産業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協調”意味着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在能源資源優化、污染物防控方面實現聯動;“綠色”意味着在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更要解決能源轉型問題,在用能方式上逐漸提高清潔能源占比;“開放”意味着要在全球産業鍊價值鍊視角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産業鍊供應鍊創新鍊的深度融合發展;“共享”意味着要發揮沿江城市的輻射能力。
我們能在長江的激流險灘中建成一座座巨型水電站,我們也有信心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