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佛教與道教的人,想必都知道這樣兩個符号,一個是佛教的“卍”(權讀“萬”字音)字符,另一個是道教的由陰陽魚組成的太極圖。兩大宗教為什麼分别以它們作為标志性符号?代表什麼東西?表示什麼意思?個中的本質含義是什麼?其間隐含着怎樣的玄機呢?
先說說這個“卍”字符。它是佛教建築或器物上常用的裝飾圖案,甚至可以說,卍字符是佛教的一種象征。據說釋迦摩尼出生時,胸前有“卍”形紋。《楞嚴經》卷一記載:“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這“卍”字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稱為“吉祥海雲相”。北魏菩提流支在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中,将此符号譯為“萬”字;而鸠摩羅什和玄奘則譯為“德”字,取萬德莊嚴之意。到底應該譯成什麼漢字,讀什麼音呢?說起來便有點荒誕不經了,到底還是由“行政命令”決定了讀音及含義——武則天在公元693年做出規定,此符号讀“萬”字音,取“吉祥萬德所集”之義。
其實“卍”字符在古代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古代的中國也不例外,1980年,在青海民和縣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卍字紋長頸壼上,就有四個“卍”字形的圖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