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是怎麼來的?圍魏救趙是人們熟知的典故講的是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應趙國的求救,出兵救趙但齊軍沒有直接去趙國參戰,而是出兵魏國的國都大梁,且在桂陵地區伏擊龐涓率領的魏國回師之兵,魏軍大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圍魏救趙是怎麼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圍魏救趙是人們熟知的典故。講的是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應趙國的求救,出兵救趙。但齊軍沒有直接去趙國參戰,而是出兵魏國的國都大梁,且在桂陵地區伏擊龐涓率領的魏國回師之兵,魏軍大敗。
如果大家以同情弱勢一方的思維來看待這次戰争,認為趙國是得到及時解救,齊軍是仁義之師那就大錯特錯了。《資治通鑒》記載很清楚:“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所以,對趙國來說,圍魏救趙其實是失敗的,邯鄲之圍并沒有解,邯鄲都已被魏國打下來了,魏國軍隊是在勝利歸師的途中,被齊國軍隊打敗了。但從齊國角度來看,已達到出兵的最佳效果,讓魏國、趙國最大限度消耗實力,這樣齊國就可以稱霸一方了。
這場戰争的兩個主人公龐涓和孫膑是同門師兄弟,且結怨很深,彼此都非常了解對方。如果說圍魏救趙隻是預演,那圍魏救韓就絕對是精彩的正本。
十二年之後,即公元前341年,魏軍攻韓國,韓國請求齊國出兵。孫膑又使出了“圍魏救韓”的計策。
齊國先把出兵救韓的計劃暗中通報給韓國方面,以堅定其抗魏的決心,防止韓國因為抵抗不住而投降。目的要韓國拼死抵抗魏國,有效地削弱魏國軍力。在魏軍陷入與韓軍的惡戰之後,齊軍快速出擊,進攻魏國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國舉國來救。戰争進展果然如孫膑所料,太子申親自上陣,龐涓也從韓國前線迅速撤軍前來救助。這一切,看起來與上次救趙的動作如出一轍,但難度要大得多。
這裡面就有了著名的“增兵減竈”故事,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齊軍進入魏國境内後先設十萬個竈,過一天設五萬個竈,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竈,但不減兵。”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竈迹,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隻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膑事先在魏軍必經之處馬陵設伏,他估計魏軍的行程當晚将到達此地,就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号,萬箭齊發,并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在樹幹上刻下“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的字樣。
龐涓果然率軍追到了這個地方,見樹皮上有字,暮夜看不清字迹,命人舉火照看。一行字還沒有讀完,突然萬弩俱發,魏軍一片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便自刎,說: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勝大破魏師,殲敵十萬,俘虜了太子申。魏國從此元氣大傷。退出了大國競争的行列。
雖然圍魏救趙含義已超出事件的本身,成了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代名詞,并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但圍魏救韓是圍魏救趙的升級版,過程更為精彩。
同樣的計策得逞了兩次,一方面體現了孫膑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面體現了龐涓貪功、自傲、嫉恨的性格導緻了他最後的失敗。
我們總說“人不能在一個地方摔倒兩次”,可是從曆史的長河,還有現實的事件來看,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是常有的事,這就需要我們自身不斷克服人性的弱點,做到吃一塹長一智,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