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王位繼承弊端?中國古代一直流傳着一句俗語“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這與西周确立的嫡長子繼承制是分不開的,但是在嫡長子繼承制确立之前,商朝曾經出現過一種特殊的現象-----嫡幼子繼承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商朝王位繼承弊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一直流傳着一句俗語“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這與西周确立的嫡長子繼承制是分不開的,但是在嫡長子繼承制确立之前,商朝曾經出現過一種特殊的現象-----嫡幼子繼承制。
幼子繼承制即家中年長的兒子在成年或成婚之後,另選他地别居,僅帶走很少的一部分财産。而幼子則留守家中,繼承家中的大部分财産及社會地位并承擔奉養雙親的責任。
長子繼承或是幼子繼承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決定的。中國地區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農耕和遊牧兩種,其中農耕文明下大多選擇嫡長子繼承,而在遊牧的生活方式下多采取的是幼子繼承。
這是因為,在農耕的生活方式下,社會總體比較平穩,人民的生活來源大部分來自土地。男性特别是成年男性作為重要勞動力是家庭的寶貴财富。如果采取幼子繼承制,一方面,在古代早婚早育的情況下,一個成年男子作為一個壯勞力剛剛能承擔家庭重壓的時候就已經分開别居,同樣還要帶走部分财産,不利于家庭的發展的。另一方面,對于被分出去的長子,僅僅隻能帶走家庭很少一部分财産的長子是無法一下子獲得昂貴的土地和寶貴的收成的。這就意味着全部的生存經驗隻有如何耕種的長子是無法維持一年的口糧負擔的。而采取長子繼承制時,作為家中的長子,最早參與家庭勞動,并協助父母養育年幼的弟妹,在平輩之中付出的辛苦最多,理所應當分得大部分财産。而相應的,在父母年老之後,繼承了家庭大部分财産的長子則要承擔起養育父母的職責。
而在遊牧的生存方式下,長子總能陪着年輕的父親征戰、捕獵、學到更多的技能,盡快建立自己的勢力。而幼子面對的是年老的父親,在體力、精力上都遠遠遜色于年輕時,自然從父輩得到的就相應少一點。同時,遊牧的生活方式下,草場所能承載的最大畜牧量是有限的,領地内的獵物也是有限的。太多的成年兒子會加重家長的負擔,因此在這種生活方式下,将成年的兒子分出去,不但可以減少家庭的壓力,還可以擴大家族的影響範圍。相應的,在幼子繼承之下,成年的長子一般是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的,養育父母由繼承了父母大部分财産的幼子來承擔。
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每一種生活方式究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将血脈基因傳承下去。所以在農耕文明下,年紀更長的長子被要求守家業;而在遊牧的生活方式下,經驗最少的幼子得到了家族的财産。
在我國的曆史中,漢族通常采用的是長子繼承制,特别是西周之後确立了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後,嫡長子的地位高于諸子,也就有了“長兄如父”的說法。而在蒙古、女真等部族,則實行着幼子繼承制,讓幼子繼承家中的大部分财産。
但是商朝卻是一個特例,在農耕的生存方式下實行了幼子繼承制,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是時間,商朝距今約四千年的時間,雖然是一個王朝,但不如說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商朝周圍存在着許多部落。由于商朝實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的命令能被嚴格遵守的隻有内服地區,外服有很多部落與商朝常年處于戰争狀态。
其次,嫡長子繼承制和分封制是在西周才确立的,而商朝沒有明确提出嫡長子的地位高于諸子。
其三,商朝并沒有明确确定王位的繼承是傳長還是立幼。而在商朝末期,許多長子、次子都是庶出,地位較低,如微子、比幹等,因此王位多傳給嫡幼子。
商朝王位傳給幼子也表現出在商朝的晚期,社會經濟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每一個登上王位的商王,都是經過了一系列的厮殺才問鼎大寶的,而這種内鬥又消耗了商朝的财富。可以說,從商王幼子繼承上,商朝就已經顯示出頹廢衰敗之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