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球生物來說,由于沒有永生的能力,所以當壽命達到臨界點時就會面臨死亡的結局。雖然生物難逃死亡的命運,但是由于這些生物可以通過繁殖後代,讓自己的遺傳信息得以延續下去。在有性生殖中,需要兩性生殖細胞進行結合成為受精卵,然後經過發育成為新的個體,這個過程涉及到兩個不同性别生物的結合。這是生物繁衍後代最常見的方式,雖然很多生物都需要經過這個過程才能繁殖後代,但是這個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有一些生物在結合過程中甚至會将配偶吃掉。
性食同類
一些動物在交配過程中或者在交配後将自己的配偶吃掉的現象被稱為“性食同類”,這一個情況看起來很“恐怖”,但是很多動物物種都存在這一種現象。研究人員發現一些螳螂、蜘蛛等昆蟲會存在雌性吃雄性的特殊習性。雖然存在性食同類現象,但并不是所有的雄性螳螂都會被吃掉。為什麼有一些雄性螳螂會被吃而不逃跑,為什麼有一些雄性螳螂卻不會被吃呢?
雄性螳螂為什麼不逃跑
現在發布在《Biology Letters》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給出了這一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雖然已經知道大多數雄性螳螂在交配過程中會被雌性螳螂吃掉,但是找到其中的原因卻不容易。研究人員對一些雄性和雌性斑光螳螂展開了研究,當雄性和雌性斑光螳螂相遇時一般會發生争鬥,如果雌性斑光螳螂戰勝了雄性斑光螳螂,那雄性斑光螳螂就會在交配後被吃掉;反之,如果雄性斑光螳螂在戰鬥中戰勝了雌性斑光螳螂,那雄性斑光螳螂能夠成功進行交配機會大大增加,甚至還能避免被雌性斑光螳螂吃掉。也就是說,雄性斑光螳螂是否會被雌性斑光螳螂吃掉,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雙方誰更強壯。
當然,這一個研究結果隻是源自對雄性和雌性斑光螳螂的觀察,地球上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螳螂,或許還會存在不同的原因,如雌性螳螂的饑餓水平也會影響到雄性螳螂是否會被吃掉。
早在1984年就曾經有2名科學家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他們在實驗室内觀察大刀螳螂的交配過程。事先,他們先讓這些螳螂吃飽喝足,然後讓這些螳螂進行結合,結果發現在多達30場的交合過程中,沒有一隻雄性螳螂被吃掉。
在1987年,研究人員再展開類似的實驗,不過這一次并不是讓這些螳螂吃飽喝足,而是讓它們處于不同的饑餓水平。結果發現一些已經餓了5-11天的雌性螳螂看到雄性螳螂就會直接将其捕食,而不是進行交合。而一些餓了3到5天的雌性螳螂在遇到雄性螳螂後雖然會進行交合,但是最後還是試圖将對方吃掉。也就是說,雌性螳螂是否會選擇将雄性螳螂吃掉,也取決于這些雌性螳螂是否足夠饑餓。由于在實驗室内我們能夠控制這些螳螂的饑餓水平,所以能夠控制雄性螳螂被吃的情況,但是在野外環境中雄性螳螂是否會被吃就沒法控制了,因為這些雌性螳螂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夠吃飽肚子,如果雄性螳螂遇到饑餓雌性螳螂時,可能就危險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