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資,大家都不陌生。曆史上,工資有多種别名,比如“薪水”“俸祿”“束脩”等。這些名稱都是怎麼來的呢?
薪水:最開始就是字面意思
“薪水”一開始不是指工錢,而是指砍柴和汲水,也就是指燒火煮飯之意,因此又被稱為“柴水”。“薪水”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潛派了一個仆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叮囑兒子要對仆人好一些,因為他也是爹媽生的孩子。
在魏晉六朝時,“薪水”漸漸成為日常生活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此處的“薪水”代表日常費用。明朝曾将俸祿稱為“月費”,後來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
到了清朝時期,就有了把工資稱為“薪水”的記載。《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中所言:“這是家兄的俸銀一兩,送與長兄先生,權為數日薪水之資。”另《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也有載:“學生技藝日進,教習一律優加薪水。”
俸祿:古代長期是糧食
“俸祿”現在雖然是一個詞,但最初其實是兩碼事。
“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官僚制度發展的産物。“俸”一般是按照賢能程度、功勞大小的标準,以糧食的形式發放的,有時也将糧食折合成錢發放。
而“祿”最初的含義是上天所賜給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來的,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給人間賜福的。當他們把土地、奴隸等賜予大臣、親戚時,這些東西就是“祿”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古時候有爵位的人才有“祿”。
按月發薪,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不過那時所發的不是現金,而是實物(主要是糧食)。《周禮·天官·大宰》中有“四日祿位”的記載,當時公職人員的俸祿“皆月别給之”。
到了漢代,“祿”改稱“俸”,仍發糧食。按月發放的稱為“月俸”,以“石”或“斛”為計算單位,即“漢之月俸,亦月給之”。到東漢殇帝延平年間,才改為“半谷半錢”,月俸改稱“月錢”,并有詳細嚴格的按品位發放月錢的規定。
唐朝官員的俸祿一般由祿米、人力、職田、月雜給、常規實物待遇、特殊實物待遇構成。官員退休後還可領“退休金”和一定數量的田地。宋朝官員的俸祿之優厚、涵蓋範圍之廣,堪稱曆朝曆代之最,除了薪資以外官員還享有豐厚的補貼,補貼的範圍涵蓋了茶、酒、廚料、薪、炭……
明代官員的收入在曆代中是比較低的。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感慨地說到:“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根據《明會典》等記載,洪武二十年(1387年)制定了各級官員的俸祿标準,終明之世,沒有改變。然而朱元璋低估了通貨膨脹的威力。明初,一兩銀子買一石糧,到了萬曆朝,五兩銀子才買一石糧。物價飛漲,工資不漲,這才是明代官員待遇低的關鍵原因。
清代官員薪俸制度既有對明朝的繼承,又有所革新。清初官員的正式俸祿仍然非常微薄,一方面是對明代制度的繼承,另一方面也是立國之初财力不濟的無奈選擇。雍正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推出了“養廉銀”制度,以期達到“高薪養廉”的目的。
束脩:最初其實是肉幹
老師的工資又被稱作“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幹,又稱肉脯,有點兒類似現在的臘肉。古代沒有冰箱,所以肉的保存就成了問題。一旦有了肉,就先用水煮透,然後用鹽裹了,放在屋檐下陰幹,最後再十條紮成一束存放起來,留以慢慢享用,這就是“束脩”。
古時候,肉屬奢侈品。孟子心中的理想生活,就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曹刿的朋友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足見肉之貴重。
古人對老師是非常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所以他們在孩子入學拜師時,都要送上珍貴的“束脩”給老師,作為見面禮。《論語·述而》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說明在孔子的時代,就有送“束脩”投師的禮俗了。
随着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代替。如唐朝時,就有人送酒肉或者絲綢之類的東西代替“束脩”了。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的見面禮的代名詞不但沒有改變,而且就連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或者工資也都統稱為“束脩”了。
《二刻拍案驚奇》:“黃公道:‘今日這邊所得束脩之儀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錢,不勾充身,圖得個朝夕糊口,不去尋柴米就好了。’”《官場現形記》:“你既然有志學洋話,為什麼不去拜一個先生,好好的學上兩年?一個月隻消化上一兩塊洋錢的束脩。”還有巴金的《春》:“人家每個月拿八塊錢的束脩,教你們這樣的學生,也不好意思。”這裡的“束脩”,就已經是酬金、工資的意思了。
關于工資,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說法呢?請在評論區告訴河大衛吧!
來源:新華網、遼甯日報、珣玗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