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14-2青銅産業-鑄造成品(制模、熔接、裝飾、造型)
登上青銅的頂峰(下)
經過開礦、選礦,純銅終于冶煉出來了,接下來要鑄造成有份量、有價值的銅制品(成品)。
四、 大都會鑄造廠鑄造銅制品(成品)
純銅提煉出來了,運送到大都會的鑄造廠,用高超的鑄銅技術鑄造成形。
春秋末期,湖北大冶的銅綠山應該是這樣運作的:
湖北大冶鑄造廠模拟圖
1. 制模、鑄造成型
一般器具用「陶範法」(合範法)制作陶土(黏土)原型,保證物美價廉。
﹡先雕刻器物的原型(prototype)。
﹡翻制幾塊内模塊(内泥模、内範)、幾塊外模塊(外泥模、外範)。
﹡把镕化的青銅澆鑄成型。
﹡最後把幾塊模塊輕手輕腳地剝下來,将來還能重複使用。
一般器具用陶範法制作
黏土原型有價格競争力,但便宜和完美不能同時存在;在追求藝術價值的場合,黏土原型就力有未逮了。黏土不是蠟,沒辦法進行精細雕琢;而且模塊跟模塊之間的接合處有些縫隙,會留下一道道鑄痕。
楚人好聰明,改用蠟原型(「失蠟法」)或鉛原型(「漏鉛法」),能鑄造複雜的紋路花樣,産生光滑細緻的镂空精品,連現代工業都望塵莫及。失蠟和漏鉛法都是一體成型-- 采用完整的内外模型,沒有劃分成幾塊模塊,所以沒有鑄痕。
「失蠟法」是尖端工業,過程類似「陶範法」(﹡相同處,☆相異處):
﹡制作一個「比成品略小」的黏土模型(内泥模)。
☆在内泥模上塗布一層蠟(蠟原型),這蠟原型真好用啊,可以雕刻繁複的形狀和花紋。
﹡蠟原型雕刻完成之後,在表面反複澆淋一層層泥漿(黏土加水稀釋的結果),它就會逐漸加厚,形成外泥模,把蠟原型包裹起來。
☆鋪一些耐火材料(例如耐火的砂石粉),加熱烘烤。蠟原型遇熱會熔化并且流出來,因此内外泥模當中會出現一層空隙。
﹡現在你得到一個堅硬的模具了-- 内層是比實物略小的内泥模,中層是空隙,外層是比實物略大的外泥模。瞄準内外兩個泥模之間的空隙,注入滾燙的液體青銅。
﹡冷卻之後,出現一個跟蠟原型完全相同的精品。
☆進行幾次抛光(polish)處理,從粗抛光做到細抛光,直到表面變得光滑。
這兩套模具,差異處在哪裡呢?
﹡原型(陶土原型 vs. 蠟或鉛原型)
「陶範法」産生陶土原型,「失蠟法」産生蠟原型。陶土原型隻能雕刻粗略的紋樣;蠟原型能雕刻精密而複雜的,因此「失蠟法」能鑄造含有镂孔(透空、镂空、立體透雕)的裝飾。某些專家認為楚人采用的應該是「漏鉛法」;無論失蠟或漏鉛,華中銅器鑄造技術絕對是登峰造極的,領先中原和全世界。
﹡模塊vs. 模型:
「陶範法」塊壘成型(合範成型,而不是一體成型),采用幾塊内模塊、幾塊外模塊,成品上會出現鑄痕。「失蠟法」、「漏鉛法」一體成型,采用一個完整的内模型以及一個完整的外模型,因此成品上沒有鑄痕。模型用過即毀,沒辦法剝下來。
這座銅禁(酒器專用的小茶幾)長一公尺,銅梗支撐着幾層透空雲紋,12頭龍攀附在茶幾周圍,另外12頭蹲伏着當茶幾腳。
這座也是銅禁。禁身的素面(簡單),跟多層透雕雲紋(複雜)形成鮮明的對比。楚人掌握住青銅材料的物性,能駕馭各種形式因素,因而能塑造大件的精品。
銅禁,是酒器專用的小茶幾
2. 熔接成品
制造出一批成品之後,用銅或錫當焊劑,把成品聯結起來。接合技術有鑄接、大焊(「銅焊」,接合銅制品)、小焊(接合鉛錫合金)、鑄焊(鑄後焊接)、鉚接、插接、套接、鑲嵌、子母扣連等等。無論怎樣的成品,非要接合起來不可!
渾鑄、分鑄
構造簡單的成品隻需要一套模具,稱為「渾鑄法」。至于複雜的成品,必須動用「分鑄(分範合鑄)法」,制造幾套到幾十套模具。
舉個分鑄的例子。有座建鼓的構造真複雜啊,八對大龍盤繞在青銅鼓座上,身上又攀附着一票小龍。這個龍群有22個鑄件,14個接頭,必須先用「分鑄法」鑄造一個主體(座體)、一群龍和一些附件,之後再接合起來。
這個鼓座,用的就是分鑄法:鑄造一個主體,一群龍,和一些附件,再接合起來
再舉一個更複雜的例子。「曾侯乙編鐘」一套64件,重達0.25公噸(2500公斤),這份量已經夠吓人了,再加上鐘架、橫梁和立柱之類的青銅附件,總重量達到0.44噸。
楚國的銅産量傲視天下,難怪莊王開到華北,直接請教九鼎的重量,并且揚言:「楚國隻要把兵器的尖角折下來,就得到鑄造九鼎的材料了。」(「楚國折鈎之喙,足以為九鼎。」)
他講的是實話。楚人受夠了中原政權的壓迫和歧視,就動手去創作啦!九鼎大約800公斤,楚國硬是造出三倍重的編鐘組-- 何必浪費青銅,去鑄造沉默而呆闆的九鼎?它又怎能代表國家的權力呢?賞心悅目、樂聲悠揚的編鐘,才能述說長江流域的繁華,象征國家的權力!
曾侯乙編鐘運用了更複雜的分鑄法
這不會是嘔氣吧,其中一件甬鐘,身量相當于國中生(高度1.4公尺),體重200公斤,成為全球最有份量的樂器!鑄造這些大家夥,得打造一百多塊模塊,再用大熔爐和高溫熔爐來分範合鑄。熔爐的鼓風設備強勁到吓人!
3. 裝飾
最後加上平面或立體裝飾。
﹡複印平面花紋,鑄鑲立體花紋。
首先複印平面的花紋;之後用「鑄鑲法」鑄造立體裝飾,稍微修整一下,再用鑄造的方式鑲接在表面。
楚王镈鐘是楚王送給臣子的禮物,從浮雕龍紋的暗紋,到頂部的附加裝飾,極盡繁缛細密之能事
這件「楚王镈鐘」身高超過90公分,是楚王贈送給臣子的禮物。身為編鐘組(一組鐘)的頭号代表,镈鐘通常擡頭挺胸地站在下層中央位置。從浮雕龍紋的暗紋,到頂部的附加裝飾,極盡繁缛細密之能事,透露出技師群的辛勞和官員的欣慰。
這正是類型化(典型)的「楚國裝飾」,對豪華感的追求已經無以複加了。講到豪華感,這銅尊上嵌滿了「細如絲」的花紋,跟楚王镈鐘有得拼。
這銅尊上嵌滿細如絲的花紋,是典型的楚國裝飾
﹡内部的銅梗,支撐表層的裝飾。
「曾侯乙尊盤」的裝飾,再神奇不過了。這個二合一産品可以拆卸成尊(酒瓶)和盤。敞口銅尊在直壁平底的銅盤當中,像不像一朵剛剛冒出頭的花蕊?
這朵花不可能是凡間的産物,尊唇和盤口的邊緣都往外折,那些紋飾空靈而細密,不動用失蠟法哪能塑造出來?
曾侯乙尊盤可以拆卸成尊和盤
更微妙的是,表層那些镂空(透空)的小龍,并沒有彼此接續,看不到鍛打或鑄接的痕迹,全都是獨立的!這效果玲珑剔透、節奏鮮明,小龍似乎懸浮在表層而且正在遊移。支撐物究竟在哪裡呢?答案是内部那些多層次(分層鍊接)的銅梗。
紋飾和銅梗組成一個裝飾系統,明明是整齊地對稱排比,其中又有高低參差的變化,造成玲珑剔透的效果。無論從科學或藝術角度觀察,都是青銅器精品中的精品,簡直是鬼斧神工。
可拆卸的二合一「曾侯乙尊盤」,把酒瓶放在盤子裡,倒酒的時候就不必擔心外漏問題了。至于這套可拆卸的二合一尊鑒,更把酒瓶放在寬敞的冰鑒(冰塊壺)裡,不僅方便(防止外漏)還有功能性(堆放冰塊或熱水,能冷藏或保溫)。
這套可拆卸的冰鑒,把酒瓶放在寬敞的冰塊壺裡
冰鑒在冬天承熱水,夏天承冷水或冰塊,從冬天到夏天都要喝個痛快!雖然沒有申請專利,但絕對是獨步全球的。
﹡錯金銀、嵌玉石。
楚國文物的表面,經常見到閃爍着金光的錯金銀銘文。「錯金銀」把金銀絲或金銀片嵌進銅器表面,形成纖細的紋飾,再用磨石锉平磨光。
為什麼要鑲嵌金銀呢?看看這隻銅尊(酒壺)你就明白了。紋飾閃耀着迷人的華麗,雖然在地下埋藏幾千年,直到現代才回到地面,但銘文沒有脫落,依舊保持清晰。
這隻銅酒壺把金銀絲嵌進銅器表面,再锉平磨光,閃耀着迷人的華麗
還有這張錯金銀的茶幾(方案),圖案是鹿和龍鳳。蓋高尚的茶幾,用來喝茶、飲酒、讀書或寫作業......,無論怎樣應用,都輻射出一股不尋常不平凡。
這張錯金銀的茶幾,圖案是鹿和龍鳳
貴族的青銅帶鈎(束腰鈎扣)象征身份地位,絕不能打馬虎眼!某些帶鈎錯金嵌玉(夾着閃亮的金絲,嵌着薄玉片),造型是變體鼈之流,隻能用「高雅」來形容。頂級貴族的帶鈎更誇張,竟然用黃金打造或玉石雕刻。
貴族的青銅制束腰鈎扣(上圖)象征身分地位,更誇張的是用黃金打造或玉石雕刻(下圖)
華中農業發達,原料不是普通的充裕,釀酒産業愛釀多少就釀多少!罐、尊、壺都是酒壺,用漆勺或銅勺舀酒,倒進可愛的漆耳杯。
這隻平底圓酒壺(尊),竟然栖息了60隻鳳鳥,壺蓋上也站着4隻。它們是接到酒神的請帖,還是被酒香吸引過來的?喝酒歸喝酒,個個都雙翅緊收引吭遠眺,在銀色的雲朵當中蓄勢待發。紋飾全是銀絲嵌錯的,難怪又纖細又流暢!
平底圓酒壺上刻了60隻鳳鳥,紋飾全是銀絲嵌錯,纖細流暢
4. 造型
鼎是三足炊煮器,在夏商周三代沿襲幾千年了。中原傳統的方鼎加上平底,圓鼎加上圓底,實在是四平八穩,帶來催眠性的沉悶和壓力,讓人昏昏欲睡又不敢打盹。(這張圖片是楚地制造的傳統鼎,有改革式花紋楚地制造的傳統鼎,有改革式花紋。)
楚地制造的傳統鼎,有改革式花紋
華中人受不了死氣沉沉的鼎造型,幹脆打破傳統,翻新成類似三圍(大小大)的圓弧線條。圓桶不再呆闆了,變成亭亭玉立的「楚式升鼎」:
﹡直耳改成外撇耳,直口改成敞口。
﹡直筒腰改成束腰(收腹)。
﹡圓底改成平底,蹄形足添上紋飾。
圓弧線條又優美又柔和,水平橫線和平底剛硬有力,一剛一柔形成反差(對比),整體造型出現動态和節奏感。
楚式升鼎,打破傳統,翻新成類似三圍(大小大)的圓弧線條,造型出現動态和節奏感
楚人講究生活情調,即使是瓶瓶罐罐也那樣别緻。
更别提這頭怪獸啦,充滿活力和動感。
楚人講究生活情調,即使是瓶瓶罐罐也那樣别緻
你瞧這盞銅燈,絕對是趙建銘(富豪)等級的照明用具!燈盤當中的錐狀釘,可以插根蠟燭或纏繞一些燈芯。圓形燈柱上粗下細,中央有個子母口,拆卸方便極了!
最特别的是那位鎏(讀「流」)金鑄造的銅人,「鎏」是把金銀混合镕化,塗布在青銅表面,再烤熱讓它固着,最後打磨得光光滑滑。
銅人穿着楚服,頭上挽個發髻,用撐傘的姿态撐着燈。力學原理運用得恰到好處,再怎樣動蕩也不會颠覆。猜猜看這位銅人在說什麼:「你沒有倒下,我就絕不會倒下去。」
銅燈最特别的是那位鎏(讀「流」)金——把金銀混合镕化,塗布在青銅表面——鑄造的銅人。
5. 應用
楚人富甲天下,不僅用青銅鑄造禮樂器,也在日常生活裡使用,普遍的應用是銅鏡和帶鈎。「楚式鏡」充滿特色,「山字鏡」這型号是國際性搶手貨,不但流傳到河北,更輾轉到達朝鮮、西伯利亞和新疆阿爾泰山。
在楚國鑄鏡技師手裡,端端正正的「山」字釋放出強烈的動感。「山字鏡」上的「山」字環列在鏡背上,端正的一橫加上向左或右旋轉的三豎。古人親近大自然,他們設計的圖案讓人想起天空的圓、大地的方,以及天體的旋轉不息。
另一個型号叫「透雕鏡」,由鏡面和鏡背兩塊銅片組成,鏡背的透雕圖案好秀氣。
楚國的銅鏡
某些青銅鏡鑲嵌了錯金銀的狩獵紋,讓人喜歡照鏡子也喜歡打獵。
不要搞錯了,古人有時候把「青銅」叫成「金」(金屬),但金就是金銅就是銅,不能混為一談。
﹡青銅産品:
上述那些全是青銅産品,頂多「錯金銀」(鑲嵌金銀絲或片)或「鎏金」(塗布镕化的金銀)。
﹡黃金産品:
這兩枚鎮紙才是黃金本尊。
這是兩枚黃金鎮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