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幾年各路專家和養生媒體的科普,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樹立了一種健康觀念:萬惡濕為首,濕去百病消。總之,很多人一見到“濕”這個東西,就想着像送瘟神一樣把這個東西從身體裡趕出去。
可是,很多被大家瘋轉、被某些自媒體瞎抄的資料,有不少是一味鼓動大家祛濕、除濕、排毒,仿佛這個事就像給水池子放水一樣,簡單粗暴卻沒有章法,隻讓大家看到“利”,卻絕口不提同時存在的“弊”和“禁忌情況”。
看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往這個陣營裡紮,我覺得此時此刻,澆幾盆涼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信忙着做祛濕功課的各位,都曾經或正在抱它的大腿。即使是養生小白,也對這個東西的功效有所耳聞。
但有不少人在喝了一段時間紅豆薏米水之後,出現了眼睛幹、鼻子幹、嘴巴幹、嗓子幹、拉肚子等等“副作用”,甚至會皮膚變差、大便幹燥、月經量變少……
咱們來分析一下。組方裡的“紅豆”,是瘦瘦小小長長的“赤小豆”,它可以入藥。
赤小豆
多部中藥學著作認為,赤小豆可利水、消腫,對于水濕内停的諸多病症都有良好的效果。比如李時珍認為它“行津液,利小便”,說白了就是身體裡的水液如果運行不暢,或者是有“壞水”積存滞留,隻要在赤小豆的适用範圍裡,都可以通過排尿、利尿的途徑回歸正常。
而薏米這個東西,中醫認為它味甘、淡,性涼,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同樣的,薏米對于因水濕内停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或者是因脾虛濕盛導緻的腹脹、小便不利都有着良好的調治效果。
綜合起來,如果是脾胃偏濕熱的情況,比如怕熱、舌苔黃厚膩、舌邊有齒痕,皮膚頭發油汪汪,胳膊小腿水腫、甚至按下去有坑等等情況,适量服食紅豆薏米水确實能夠起到一定的功用,但原則也是「中病即止」,問題解除就停。
薏米(薏苡仁)
正是看到了上述功效,加上這兩樣又是食藥兩用的東西,不像那些“正經的藥材”讓人望而生畏、需要醫生開方才能放心服下,所以很多人覺得它們百利無一害,總吃也不會吃壞……
實際上,古代本草著作中,對這兩者的反面效果進行了詳細的記述:
赤小豆
久服令人黑瘦枯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
——《本草衍義》
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洩,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
——《本草綱目》
最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病已即去,勿過劑也。
——《本草害利》
薏米
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本草經疏》
此除濕燥脾之藥,凡病患大便燥結,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妊婦禁用。
——《本草害利》
通俗來說,赤小豆和薏米的趨向都是往下走的。雖然可以将身體裡滞留的水濕之邪,通過利尿的方式排出去,但它同時也會擾動身體裡寶貴的陰液,容易造成白白的流失。
使用不當,喝起來沒個完,或者本身就有易渴、心煩、失眠、鼻咽/口舌/皮膚幹燥、小便短少、大便幹燥秘結難下等等陰液不足的情況,以及那種容易餓、體型瘦弱幹巴、怎麼都吃不胖的脾胃陰虛體質,再盲目、超量服食,就跟給自己下毒沒兩樣。
此外,如果本身脾胃就虛寒,或者是偏向寒濕的體質,單用薏米,或者單喝紅豆薏米水,這種「淡滲利濕」的下行之效極容易折傷脾陽,影響營養物質的正常運化,還會影響其對濕邪的排解過程,使濕邪在體内積聚得更加無法無天。
而孕婦如果使用了薏米,還可能會引發早産。就算現在提倡使用薏米的時候要炒一炒,讓它沒那麼涼,可也沒法把薏米本身容易耗傷津液的性質抹掉。
所以,就算紅豆薏米水再怎麼被吹上天,看上去再怎麼人畜無害,如果脫離了「适合」「适量」「适度」的原則,對你來說就可能成為給身體添亂的禍害。
盲目排汗祛濕,傷陰損陽當下流行的祛濕大法,除了紅豆薏米水外,可能很多人會依靠運動、汗蒸的方式來進行。更有甚者,會去搞一些諸如火療、督脈灸之類的調理來發汗,貌似祛濕又排毒。
有些人覺得,出一身汗,渾身濕漉漉,甚至像被雨淋過那樣出汗,貌似讨厭的濕氣也能跟着跑掉不少,畢竟都是水。
但不知誰有過這樣的經曆: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強度運動去出汗,或是頻繁汗蒸、做完火療/督脈灸等療法之後,會出現心悸乏力、口幹舌燥、皮膚幹燥、汗出不止、月經減少/停經等等問題,或者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冒,更體虛,更怕冷,更不扛凍。
因為在中醫的觀點裡,汗液并不是簡簡單單由水、氯化鈉、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構成的液狀代謝産物。而在過度排汗祛濕之後出現的種種不适,實際上就是開洩過度,最終傷精耗氣的結果。
首先,汗液的産生,來源于日常飲食、呼吸、睡眠等過程經過轉化産生的營養精華,它是人體陰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所謂的「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足以體現汗液的珍貴。
其次,「陽加于陰謂之汗」。也就是說,出汗這個過程,不僅需要充足的陰液、精血作為物質基礎,還需要陽氣溫煦、蒸騰、推動,作為動力來源,使毛孔打開,讓津液透出體表,從而實現出汗的功能。
總結一下,出汗是一個需要身體陰陽充足、然後相互配合的生理過程。物極必反,盲目、過度依靠這類方式,不顧自身情況,很暴力地讓自己出汗來祛濕,隻會導緻陰陽俱損。
本身就氣血虧虛、身體瘦弱、容易感冒,或是經常熬夜、睡眠不好、長期勞累、用腦過度的人,這裡尤其給你們提個醒。
3大原則,祛濕不傷身
做過祛濕這個功課的大概都知道,濕邪内聚、痰濕難消的源頭和主要矛盾在脾胃。運化出現了問題,該排的排不出去,自然就外邪難擋,内鬼叢生了。
我的主張,「管住嘴」「不亂來」「适當動」這三大原則,就是靠譜的健脾祛濕化痰邪的大法,男女老少都适用,不信你看:
管住嘴
「管住嘴」,就是《黃帝内經》所說的「食飲有節」。不僅在吃東西上要注意,喝水也應如此。
這不僅是在呵護脾胃,養好這個運化水濕的主要系統,同時也在盡量避免痰濕之邪從口而入。
「有節」既是要求我們三餐規律、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饑一頓飽一頓,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某些脾胃不太歡迎的東西攝入要克制,比如我們常講的生冷黏滞、肥甘厚味:
生:未經加熱烹饪的食物,如魚生、生腌、刺身、冷沙拉、涼拌菜等。此類食物溫度偏低,容易抑制脾胃功能,而且較難消化,進而誘發脾胃積滞。
冷:一是指入口溫度低于體溫的食物,比如冰鎮西瓜、涼啤酒、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等;二是指性偏寒涼的東西,比如火龍果、猕猴桃、草莓、梨、聖女果、各種瓜類等。
黏:①指粽子、湯圓、元宵、八寶飯、黏豆包、驢打滾等等「黏食」;②指性質比較黏膩的滋補之物,如阿膠、鹿膠、海參、熟地等。難于消化,容易引起胃腸積滞、痰濕内生。
滞:容易引起部分人滞氣、打嗝、脹肚的食物,如紅薯、芋頭、栗子、粗糧雜糧、死面餅等。如果消化特别差、本身有積食,或者有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的人,十分不建議食用這類食物。
肥:意為肥美滋膩,不僅指我們常規意義上的肉類、内髒、動物頭蹄,還包括:①油炸、煎烤的食物,不限于油條、炸糕、炸雞、烤串等;②含油脂過高的食物,比如各類堅果;③動物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如阿膠、鹿膠、海參、鮑魚、花膠、蹄筋等。
甘:特指在加工過程中額外添加糖的食物,比如各種點心、巧克力、糖果、果汁、汽水、奶茶等。
厚味:指食物調味過重,自家做飯也好,在外面吃東西也罷,總會有人嫌「嘴淡」「不夠味」而吃得過甜、過辣、過鹹、過酸、過油……同時也包括放太多味精、雞精或其他增香增味調料的「過鮮」。長期重口味容易導緻髒腑失衡,耗傷脾胃精氣,痰濕也更易積聚。
大家可以截圖收藏了慢慢體會并實踐。我說的「節制」也好,或者「忌口」也罷,意思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完全不能吃,而是讓大家根據自己各自的體質分情況去決定吃不吃、吃多少、吃多久。
另外,還要跟大家說說喝水這件事。
在中醫的概念裡,不僅有積食,還有「積飲」。這個「飲」,就是你們痛恨的濕氣、濕邪的一種具體表現,它由水液不得運化、病理性地滞留于體内所緻,也就是所謂的「水滞為飲,飲凝成痰」。
《黃帝内經》裡說得很明白,喝到肚子的水,就跟食物一樣,也需要髒腑配合、消耗精氣,走完消解、運化、吸收、排洩的一整套流程。并不是說喝進去的水,就能直接給身體補水。
但如果飲水過度、不渴強飲,比如不分體質和飲食狀況去搞每天8杯水、晨起猛灌一大杯水、到點就強迫自己喝水等等所謂的「排毒」「祛病」行為,造出來的問題又何止是濕氣越來越重那麼簡單。
心裡有分寸,飲食有節制,就能在填飽肚子、緩解幹渴、享受美味的同時,讓身心都接受飲食的滋養,而不是被飲食本身和不良習慣所傷。
不亂來
「不亂來」是非常值得強調的一點。這個不僅是針對日常那些給身體「加濕」的不良習慣,還包括在應對濕氣這件事上要慎之又慎。
首先說說生活中給身體「加濕」的壞習慣,包括但不限于:
上面的最後兩點單說一下。不良的情緒或是過重的思慮,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脾胃乃至全身氣機的運轉,影響水濕的運轉和排解過程。
濕邪就像電腦垃圾,要想讓它少一些,清理固然關鍵,但務必要做到的一點,是盡量減少或規避讓垃圾産生的各種可能。不然就算清掃得再勤,在衣食住行、情緒心理等方面沒有去改善,按倒葫蘆起了瓢,看不到特别明顯的變化,白費勁還打擊信心。
其次要說的「不亂來」,是想提醒大家,祛濕這個事,各人情況有差異,體質有區别,祛濕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
就拿紅豆薏米水來說吧,我們之前也提過了,體質偏濕熱的人可以适量使用。而對于有寒濕但體質堅實、沒有陰虛血虧的人來說,需要再佐以少量幹姜,在平衡寒性的同時溫振脾胃的陽氣,但同樣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它終歸還是會耗傷陰液。
适當動
「适當動」不僅是指做适度、适量的肢體運動,還指通過一些簡單的功法來健運脾胃、暢通氣血,身體内部的傳輸流通起來。
首先,适當運動,實現适度出汗,确實可以祛濕,還能振奮陽氣、健運脾胃。對于缺乏鍛煉、經常久坐、喜歡宅的人來說,這真的比吃吃喝喝來祛濕要好用得多。
運動方面,除了慢跑、散步、快走、跳繩等常規、和緩的運動之外,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等對于祛除濕氣、疏通經絡、引導氣血也是非常有效的。最簡單的,大家日常可以重點練習八段錦中「雙手托天理三焦」和「調理脾胃須單舉」兩式。
不管做什麼,動起來就好,有太陽的時候做就行,不必過分在意時長,以身體微熱、微有汗出、不覺負累為佳。但不建議你跑到健身房去揮汗如雨。
對于日常比較忙、總覺得沒時間做運動的人,或者覺得自己騰不出專門運動時間而困擾的人來說,建議參照運動康複圈裡“Active Ten”這個觀點。比如把「暴走一萬步」變成「有空散步十分鐘」,拆分運動量,化整為零,在一天當中的多個時間裡保持适度的活躍狀态,在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的同時,更容易長久堅持。
而關于健運脾胃、暢通氣血的簡單功法,我介紹一個最簡單的,集補益和疏通中焦于一身的功法——摩腹。
兩手搓熱,交疊搭在肚子上,掌心對着自己的神阙穴(肚臍)。用适中、深沉的力度,以神阙穴為中心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揉腹,各36下,經期、産前孕後不建議做。
沒有什麼祛濕的方法是可以一用就靈、一勞永逸、人人适用。樹立正确的思路,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遠比手裡攥着一堆方法試來試去要強得多。
關注你的健康困擾,關心你的飲食起居,關注活法兒,每天一篇新鮮養生幹貨送給你,我們一起追求美好生活和健康養生。感謝閱讀,明天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