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隐》
元·張養浩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倚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
雲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元明宗天曆二年
關中大旱,民不聊生
花甲之年的張養浩
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
赴災區赈災
此時,是他辭官歸隐的第8年
在過去的8年裡
朝廷曾7次請他出山
給出優渥的俸祿和極高的官位
但張養浩都一一回絕
經曆宦海沉浮的他
曾主動選擇“過中年便賦去來詞”
隐居在老家濟南
以澄澈的心态領略山水之韻
在怡然自得的時光裡
寫下元曲《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隐》
用文字繪就一幅“山水行樂圖”
山,成為他一生的寫照
這首元曲由兩則小令組成
前四句為《雁兒落》
以遠景起筆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白雲萦繞在山間
山峰若隐若現,朦胧動人
待到浮雲散去
山峰則像一幅畫作
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山之靜與雲之動
勾勒出變幻多姿的空谷美景
寫到這裡本該停筆
但張養浩意猶未盡
用八句《得勝令》
續寫自己的所見所感
詩人拄着拐杖
興緻盎然地登上山頂
站在雲海中,回首一看
麋鹿枕着草地打盹
猿猴在花叢中跳躍嬉戲
面對此情此景
張養浩忍不住發出
“雲霞,我愛山無價”的贊歎
在這遠離塵嚣的野趣中
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
一句“雲山也愛咱”
傳遞出他與自然山水之間的濃厚情感
計劃在歸隐中度過餘生的張養浩
屢次拒絕朝廷任命
唯有這最後一次
要做的是最苦最累的赈災活
他卻欣然而往
臨行前張養浩散盡家财
最終卻因積勞成疾
病倒在赈災一線
在康震看來
張養浩“把山作為自己人格的一個化身”
以心靈映射萬象
甯靜緻遠、剛正不阿的他
是百姓堅實的靠山
而那巍峨的岑嶺
也是張養浩的心之所向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不論民間的萬物有靈
還是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比德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
潛藏着蓬勃無盡的靈感與智慧
在過往的音樂作品中
鳳凰傳奇也多次歌頌大美中華
從《自由飛翔》的邊疆草原
到《山河圖》的三山五嶽
詞曲之間
“表達的是我們祖國的山河大美”
而此次根據張養浩作品
改編的歌曲《雲山》則稍顯特别
詩人沒有在其中點明所寫的具體山水
留給他們無限遐想
“《雲山》更多表達的是一種心境。”
正如撒貝甯所言
“中國人始終把山和水
是作為一種對自己的映照。”
山水
不僅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更是精神家園的所在
曾毅對于“山水”最初的感知
源于家鄉洞庭湖的景緻
煙波浩渺的湖水
銜遠山,吞長江
沙鷗在湖畔翔集
錦鱗在水中潛遊
長大後
曾毅将這片青山綠水
視為撫慰心靈的所在
“累的時候想回老家,
跟朋友們看着八百裡洞庭,
突然一下就會覺得,
心情就舒緩了。”
在與萬物感知對話中
自然的山水
漸漸化為心中的山水
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的舞台中
鳳凰傳奇将歌詞中的
山水之美“唱得更生活”
營造一處自由逍遙的精神家園
山嶽無言
默立于中華大地之上
卻支撐着人們的物質生活
浸潤着文人的審美情操
正如法國漢學家保羅·戴密微所言
“山嶽從未間斷過給中國詩人以靈感。”
文人墨客筆下的山巒千姿百态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生機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幽谧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的隐逸
……
不論如何變換
人們都能在詩詞的世界裡
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座山
寄托審美與理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