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菲律賓蛤仔産業發展報告
林位琅等
菲律賓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俗稱“花蛤”,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适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适合于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也是老百姓“菜籃子”中不可或缺的水産品。
一、菲律賓蛤仔養殖分布情況
據漁業統計年鑒顯示,福建省是僅次于遼甯省和山東省的養蛤大省。2020年,全國蛤年産量421.8萬t,福建省46.8萬t,占全國總産量11.1%(見圖1)。福建省菲律賓蛤仔産量占全省蛤總産量約80%左右,沿海各地菲律賓蛤仔養殖分布情況見圖2。
圖1 全國蛤養殖分布(單位:萬t)
圖2 福建省菲律賓蛤仔養殖分布
福建省菲律賓蛤仔養殖業的逐漸壯大,也帶動了相關養殖裝備、單胞藻培育、蛤加工等産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初步完整的産業鍊,同時極大地促進了沿海漁村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養殖生産情況
(一)産量情況
據 漁 業 統 計 年 鑒 顯 示 , 2 0 0 8年~2020年的13年間,我國蛤養殖産量從305.8萬t增加到421.8萬t(見圖3);福建省蛤年産量從26.5萬t快速增加到48.6萬t(見圖4),養殖産量增加了近兩倍,這也意味着菲律賓蛤仔産量增加近兩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菲律賓蛤仔養殖成為福建省沿海水産養殖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3 中國蛤養殖業的發展
圖4 福建蛤養殖業的發展
(二)養殖模式
福建省傳統的菲律賓蛤仔養殖方式主要有池塘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和灘塗養殖。由于沿海池塘在夏季水溫較高,菲律賓蛤仔在池塘中難以度夏,因此菲律賓蛤仔砂苗(小規格苗種)一般都在開放式海區培育,入秋後可達到每斤數百粒的大規格苗種。池塘養殖戶采購大規格苗種放養,第二年初夏前捕撈上市,規格可以達到100粒/kg以内。池塘養殖一般采用魚蝦貝混養模式,漳浦縣的東方鲀—對蝦—菲律賓蛤仔多品種生态混養模式較為典型。
三、加工流通
(一)精深加工
鮮活的菲律賓蛤仔經過一段時間暫養,待其吐沙後,撈出清理幹淨,通過短時蒸煮後取下菲律賓蛤仔的肉,将蛤肉浸泡在茉莉花和姜汁的複配脫腥液中脫腥,然後進行鹽漬、幹制等一系列工序,最後進行真空包裝和高溫高壓滅菌就得到了即食菲律賓蛤仔休閑食品。
以菲律賓蛤仔為原料物理提純可得蛤晶、蛤汁和蛤露等蛤調味料,其富含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成粉末狀,易溶解于各類火鍋湯汁,能适配調和火鍋料的味道,激發食材原味、顯著提鮮,還原冰鮮、凍品的鮮味質感。
将蛤蜊肉取出,直接或煮熟後晾曬可制成花蛤幹,其營養物質豐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以及維生素A、B 1 、B 2 、B 3 等。蛤殼含碳酸鈣、磷酸鈣、矽酸鎂、碘、溴等,也可進行深加工提取。
(二)市場銷售
受傳統消費習慣影響,除少量菲律賓蛤仔加工産品外,目前我國市場銷售的蛤以鮮活蛤為主。全國蛤銷售形成南方和北方兩大批發市場。一直以來,供需基本平衡,産品價格随着社會物價水平上漲而小幅升高,未出現産品滞銷現象。
四、消費情況
(一)市場需求
随着中國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驅動,加工流通市場不斷發展,人們對味道鮮美和營養豐富的蛤需求加速增加,産業增長潛力較大。蛤全産業鍊逐步從追求規模化發展向追求高質量發展轉變,産品生産從滿足物質體驗向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享受轉變,市場需求呈現持續提升态勢。
(二)市場價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台風及洪澇等外部因素給蛤養殖業帶來疊加沖擊,福建省養殖漁情信息采集點出塘量1731t,同比下降16.98%;銷售收入1710.45萬元,同比下降18.92%。2020年,福建省菲律賓蛤仔平均出塘價呈現遞減的趨勢,平均出塘價格為10.3元/kg(見圖5)。
圖5 2020年福建省菲律賓蛤仔價格走勢(單位:元/kg)
五、産業支撐情況
(一)政策指引
202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閩政〔2021〕7号),明确了要進一步鞏固對蝦、綠盤鮑、方斑東風螺、石斑魚、大黃魚、菲律賓蛤仔、紫菜等特色優勢 種 業 全 國 領 先 地 位 。 《 福 建 省“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規劃》也提到大力發展水産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重點開展大黃魚、鮑、菲律賓蛤仔等名特優水産種苗的遺傳育種與新品種培育技術研究,創制優質、抗逆新種質,加快特色優勢新品種産業化進程,鞏固種業品牌,提升市場占有率。
(二)良種繁育
近年來,良種作為菲律賓蛤仔産業發展的核心競争因素,受到國家貝類産業技術體系的重視與支持。2021年,大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出菲律賓蛤仔新品種“斑馬蛤2号”。新品種的推廣,促進我國菲律賓蛤仔産業良種覆蓋率進一步提升,産業良種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藻類培育
藻類是菲律賓蛤仔攝食的基礎餌料。海洋經濟貝類人工育苗是海洋經濟貝類養殖的瓶頸,其關鍵在于單細胞藻類培養,如何提供優質穩定的單細胞藻類決定着貝類人工育苗的成敗。通常,培育要根據培養水溫、藻種數量及培育技術水平靈活掌握,質量好的藻種必須進行提純與保存培養,防止藻種老化。
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苗種質量有待提升,養殖成活率不高
我國菲律賓蛤仔苗種大多來源于福建省,但大部分蛤仔育苗場的新品種和良種選育工作滞後,多數蛤親貝未經人工選擇,加上累代近親繁殖,種質已出現嚴重退化。繁育規範化、标準化不足,企業或養殖戶選擇經選育的高産抗逆良種進行養殖生産的覆蓋率不高,又容易導緻後續養殖中菲律賓蛤仔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下降。此外,從南方運往北方的菲律賓蛤仔苗種受北方低水溫影響,生長速度和養殖成活率也會明顯下降。
(二)養殖空間受到壓縮,養殖布局較為混亂
随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沿海填海造地項目等人為活動逐漸增加,以及新一輪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的實施和海洋環保壓力的增大,淺海灘塗水域面積大量減少,海上養殖區域空間不足及海洋富營養化等問題使得适合菲律賓蛤仔養殖水域越來越少,嚴重制約着菲律賓蛤仔産業可持續發展。再加之目前養殖戶的養殖區布局較為混亂,分布過于集中,對養殖海區的生物荷載能力造成極大壓力,養殖生态環境質量下降,條件惡變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引發病害問題。
(三)養殖模式較為粗放,抵禦風險能力低
目前,福建省菲律賓蛤仔養殖經營管理較原始粗放,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天氣變化易對菲律賓蛤仔養殖生産産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養殖以家庭、散戶經營為主,基礎設施設備不完善,大量雇傭外地勞動力,導緻人員流動性較大,實現産業高質量發展仍有較大難度。
(四)産業融合程度不足,規模效應不明顯
福建省菲律賓蛤仔産業發展目前僅靠周期長、投資風險大、利潤薄的育苗和養成端,加工産業規模較小、深加工程度不高,服務産業起步較晚、比重較小,産業鍊不完善,二三産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處于産業發展規模較大但産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的“大而不強”狀況,長遠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七、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加快良種體系建設
建議根據福建省菲律賓蛤仔産業發展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結合養殖業發展狀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系統實施,推動水産養殖業協調發展。推進良種産業體系集約性規模化發展,增強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針對性地做好蛤品種選育,加快開展遺傳育種和品種改良技術研究,推進苗種本地化繁育技術發展,培育出适合本地區養殖的耐高溫或适合北方養殖的耐寒冷以及生長速度快的蛤新品種,提升品質,增加養殖戶經濟效益。
(二)深入推進科學養殖,促進綠色健康發展
實現新時期福建省蛤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應積極推進科學養殖,并在提高養殖質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養殖生産對環境的污染。建議地方政府加強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規範生産秩序,抑制濫建、違法擴建、搶建育苗場行為發生,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對違建行為實行“零容忍”。建議基層技術推廣人員及時給予養殖業者具體的生産指導和技術支持,幫助養殖業者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避免傳統養殖污染增加。
(三)切實加強行業自律,實現規範有序發展
為更好促進蛤養殖業發展,建議設立蛤養殖協會,進一步發揮協會的行業引領作用,強化行業自律,促進蛤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通過行業協會實施蛤品牌戰略,培育養殖業者品牌意識,加大蛤地理标志認證、商标注冊認定。通過行業協會開展服務,規範蛤育苗和養殖環節,提高蛤市場競争力。
(四)有效促進産業融合,推動産業提質增效
依托福建省蛤産業規模優勢,積極發展蛤産品加工,開發即食菲律賓蛤仔休閑食品 、蛤調味料等加工産品,提升産品附加值。借力“互聯網 現代漁業”發展電子商務渠道,拓展活蛤線上銷售、冷鍊物流、快遞配送網絡。同時深化蛤文化開發利用,與旅遊業、休閑漁業、餐飲業、文創等産業形成深度融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