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 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嘉興7月18日電(胡豐盛)“虹影卧澄波,登高供遠矚。南浮越水白,北接吳山綠。”夏日傍晚,漫步浙江嘉興秀洲的長虹公園,登長虹橋遠眺,别具風情。
長虹橋,既是京杭大運河上“由蘇入浙”第一橋、中國古代罕見的巨型三孔實腹石拱大橋,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建築,更是镌刻于秀洲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和精神符号。
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域,秀洲是江南文化源頭之一,曾以馬家浜文化、運河文化聞名遐迩。而今,農民畫、竈畫、陶倉理想村、長虹公園、朱彜尊故裡、嘉興藝術中心……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推陳出新,這裡正讓地方文化重綻光彩,繪就出魚米水鄉的美好畫卷。
恰有畫香江南來
在秀洲,白牆黛瓦、水清岸綠,不僅是鄉村的“标配”,也是秀洲農民畫家筆下的美麗村景。
農民畫,是秀洲的一張文化“金名片”。多年來,秀洲農民畫從鄉村走進美術館,走向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21個國家,向世界展現了農作、節日、習俗等江南場景。
秀洲的農民畫家裡,不僅有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十大藝術家”之一的缪惠新,也有浙江省農民畫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張金泉。他們筆下的農民畫作品,取材于民間、以傳統鄉土文化和鄉土生活為元素,記錄着家鄉的日新月異。目前僅在秀洲的油車港鎮,當地活躍的農民畫非遺傳承人、主創人員等就有近百位。
作為秀洲農民畫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勝豐村黨委書記範治新介紹,該村以“麟湖畫鄉非遺線”串珠成鍊,打造了休閑公園、西千畝蕩、夢想田園菱文化展示館等一系列鄉村景緻,推動了鄉村休閑旅遊的發展。
在秀洲,除了農民畫,竈畫也是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王江泾鎮古塘村今年78歲的施順觀畫竈畫已有50餘年,他說:“竈畫是江南水鄉的特色,竈畫的創新與發展豐富了江南水鄉的物質文化。”
“原來鄉村生活可以這麼美”“文化遺産正在重煥生機”“沐浴心靈洗禮,接受文化熏陶”……當地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說,幾乎是每個周末節假日,都有遊客頂着夏日酷暑從各地趕來,來到秀洲的藝術鄉村,與藝術同行。可以說,農民畫、竈畫是秀洲馬家浜文化、運河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
長虹橋與農民畫 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旅融榮韻味濃
江南七月,綠水如藍。得益于文化的沉澱,秀洲城南的王店鎮鎮中村也在快速發展。鎮中村是一代文宗朱彜尊的故裡,村内一排排頗具江南特色的農居錯落有緻,每逢周末,來這裡休閑、喝茶的遊客絡繹不絕。
遊客越多,村民的收入越高,村莊的前景也就越明朗。鎮中村黨總支書記周錢華介紹,王店鎮“品重梅溪”美麗鄉村精品線途經鎮中、南梅等多個優質景點和景區村莊。“這是一條農文旅結合的精品線,在竹垞雅集、古藤書屋中體會耕讀傳家文化,在橫港印象、幽篁靜志中感受紅色記憶,在幹将工坊、研學館中體悟工匠精神。”
王店鎮鎮中村隻是秀洲文化沉澱的一個縮影。秀洲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圍繞秀洲各地絢麗的文化與景觀,秀洲推出了以梅裡曝書、長虹卧波等為代表的“秀洲八景”,構建了新時期秀洲的文化地圖。
從繪美鄉野的農民畫,到大運河邊的長虹卧波,再到曝書亭下的鴛鴦湖棹歌……在秀洲,濃郁的運河文化、江南文化,正在轉化為這片土地豐盛的精神食糧,彙成一曲餘音繞梁的文化之歌。
航拍長虹橋 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最是文化潤人心
想看“書海架長虹”的視覺盛宴去哪裡?想通過新技術與“秀洲八景”“秀洲農民畫”互動體驗去哪裡?想沉浸式參與多媒體非遺劇《嘉禾萬事興》去哪裡?在秀洲,這樣的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
近段時間,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内上演了一場精神文化大戲: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嘉興特展展出,利用圖像、文字、視頻、裝置藝術、3D打印等新科技,集中亮相了1500餘件先秦漢唐、宋、元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使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得以團聚,讓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
“不隻是‘大系’,自開館以來,我們将藝術中心與運動、旅遊、文化融合,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學習、交流的勝地。”嘉興市文化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領導小組負責人張建中說,中心的建立是更好地豐富秀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個體的文化生活到千家萬戶的精神充實,這是秀洲民衆在大曆史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飛躍。
秀州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秀洲還将推進“竹垞書房”閱讀陣地建設,完善“1 7 X N”的區、鎮、村、點四級閱讀陣地網絡體系,打造高水平城鄉一體“10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花開千樹,文化飄香。如今的秀洲,曆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正在綻放江南文化的魅力。(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