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6】呈上
一、魏冉的封地---陶邑在印象流中,魏冉通常是作為範雎的背景闆出現,用來襯托範雎“遠交近攻”戰略的正确性。
然而魏冉時期秦國的真實戰略是怎樣的呢?
先看一張統計數據圖:
魏冉時期進攻統計
從公元前306年至前266年,魏冉在自己主政的四十年間,向東方六國共發動戰争34次。
其中魏國12次、韓國8次、楚國7次、趙國4次、齊國3次,燕國0次。
這是一份清晰明确的“遠交近攻”戰略:
秦國優先打擊毗鄰的魏、韓、楚,而對較遠的齊、燕的進攻次數則明顯很少。
如果這都不叫“遠交近攻”,那什麼才叫“遠交近攻”?
那麼為什麼魏冉會被人認為是範雎的反面典型呢?
原因還是出在他的封地---陶邑之上。
魏冉曾經“遠攻”齊國,将陶邑納入自家的腰包。
陶邑,位于現在山東菏澤的定陶區。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陶邑和當時秦國并不接壤,乃是一塊“飛地”。
陶邑不和秦國接壤
那這塊地方有什麼特别的嗎?又是怎麼劃到魏冉賬戶的呢?
陶邑原本屬于宋國。
這個宋國在戰國時期并不是一流強國,但資曆極其深厚,與齊國這樣的老牌強國相比分毫不差,更是秦、楚等國不能相比的。
宋國在西周分封時的地位極為特殊,乃是受到周天子尊重的“三恪”之一。這個“三恪”是周朝給前朝子孫特封的稱号,以示尊重。
宋國是特意為商朝的微子啟劃分的國家,可以使用天子禮樂祭祀,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宋國的國土差不多在今天的河南東北、山東西南和江蘇西北這一片,處于黃淮之間。面積雖然不大,但濃縮的都是精華,土地都是地處中原的膏腴之地,糧食産量充沛。
除了農業富足之外,宋國地處平原,擁有睢水、濟水、泗水等多條河流,交通便利。因此宋國發展出了戰國時期最為繁榮的商業,号稱“百工居肆”,一片興旺。
農業發達,商業繁榮。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宋國擁有三座繁華大都市:國都商丘、陶邑和彭城,城市人口均在10萬人以上。
這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絕對是一線大城市,可以參考現在北上廣深的地位。
更難得的是,這三座大都市呈三角形分布,相距并不遙遠,更是極為少見。
宋國有三座一線大城市
其中的陶邑,就是被盛贊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商業中心。
“商祖”範蠡從越王勾踐那兒辭職之後,下海做起了生意,自号“陶朱公”。這個“陶”,指的就是陶邑,可見這座城市在當時的地位。
遺憾的是,宋國所有經濟上的優勢條件,在軍事上都是劣勢。地處平原,無險可守,再加上被齊、楚、魏等強國包圍,戰略環境可不是一般的兇險。
偏偏這宋國心裡還沒點數,仗着财大氣粗,自稱有“五千乘”戰車,與周邊強國說話的時候很不客氣。
本來就是塊肥肉,加上鄰裡關系又沒處理好,宋國不倒黴,誰倒黴?
正好這時候齊國在位的齊湣王也是個小暴脾氣,于是逮着機會就摁着宋國爆錘。
那麼這事兒和秦國、和魏冉有啥關系呢?
這就要把鏡頭拉升,從齊、秦兩國的戰略關系來看。
二、齊湣王被蘇秦忽悠,滅了宋國秦國是咱們這個系列的主角,具體情況前面的文章說了很多,就不重複了。
一句話概括:春秋時期差點兒上街要飯,慘不忍睹。到了戰國,碰上最牛的家教老師商鞅,打通任督二脈,這才開始發家緻富。
相比之下,齊國的履曆就輝煌多了。人家從生下來就是高富帥,毗鄰東海,有漁、鹽之利,從沒缺過錢。
加上後來齊桓公的“春秋首霸”、“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直接把股價拉滿。整個春秋時期,齊國都是一等一的大國。
進入戰國,齊國的表現繼續高光。雖然經曆“田氏代齊”,齊國換了業主,但是後來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直接震撼了所有人。
雖然我們的主角秦國也在河西之地與魏國大戰三百回合。但是從時間線上,是先有了桂陵、馬陵兩場大戰,齊國擊潰了巅峰時期的魏武卒。之後才是秦孝公反擊,在河西取得大勝。
所以在當時的天下人眼中,是齊國正面硬碰硬,擊敗“戰國小霸王”魏國,讓魏國由盛轉衰。
再往後,第二次合縱之戰,也是由于齊國的加入,合縱聯軍唯一一次攻破“絕對防禦”函谷關,威脅到關中平原。第三次合縱之戰,還是齊國牽頭,兵臨函谷關,讓秦國認慫求和。
從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再到秦昭襄王,秦國與齊國少有的幾次碰撞,沒有占到任何便宜。曆代秦王對于這個相距遙遠的東方強國,充滿了忌憚。
這個時期的戰國,論天下誰是最強,秦國和齊國二選一!
齊國和秦國并稱“東西二帝”
所以對于齊湣王而言,傳到他手上的基業是雄厚的,他的内心是膨脹的,他十分渴望齊國在自己的手上再創輝煌。
國君是這麼個心态,那接下來的事就可以預期了。
齊湣王時期,齊國是四面出擊,和周邊的趙國、燕國、楚國關系都十分惡劣。
這時候一位縱橫家的出現,更是讓齊湣王利令智昏,徹底被帶溝裡了。
誰啊?蘇秦!
這裡史料記載中有差異,《戰國策·齊策》中寫的是蘇秦,《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寫的是蘇代,蘇代是蘇秦的弟弟。
要論證誰對誰錯,對于小步來說超綱了。由于蘇秦名氣更大,就決定是蘇秦吧~
沒錯,小步就是這麼草率的人!
蘇秦:終于輪到我出場了
蘇秦的職業是縱橫家,将合縱聯盟搞得紅紅火火。
巅峰時期的他配六國相印,能拿六份工資~
不過從方方面面的資料來看,蘇秦的這個合縱聯盟對秦國沒啥興趣,倒是對齊國有着滿滿的惡意。
在第三次合縱之戰前夕,蘇秦找到齊湣王,說了這麼一大堆話:
《戰國策·齊策》:蘇秦謂齊王曰:“齊、秦立為兩帝,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王曰:“尊秦。”“釋帝,則天下愛齊乎,且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 “兩帝立,約伐趙,孰與伐宋之利也?” 對曰:“夫約然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故臣願王明釋帝,以就天下;倍約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間舉宋。夫有宋,則衛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有濟西則趙之河東危;有陰、平陸,則梁門不啟。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則國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敬秦以為名,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願王熟慮之也。”
這段話的背景在系列前文《五次大規模合縱攻秦,領頭的沒一個簡單人物,怎麼就是赢不了呢?》第三次合縱之戰的分析中有詳細的描述,蘇秦的目的就是讓齊國不要攻擊趙國,從而保證燕國的安全。
于是蘇秦就開始一頓忽悠,原文比較長,翻譯過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蘇秦:現在齊國和秦國都稱帝了,齊國是“東邪”黃藥師,秦國是“西毒”歐陽鋒,您說誰更厲害一些?
齊湣王:秦國。(大哥,萬幸您心裡總算有點數!)
蘇秦:我們不和秦國比拉仇恨,您把帝号撤了,讓秦國去當MT好不好?
齊湣王:好。(秦昭王:你好,我叫MT)
蘇秦:咱們和趙國打,沒什麼好處啊。您看那個宋國,它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兒。拿下它,名利雙收,走上人生巅峰!
齊湣王:就這麼辦!(瘸了,鑒定完畢!)
(讀者老爺:你忒麼管這叫翻譯?!!)
忽悠瘸了的齊湣王一條道走到黑,公元前287年,第三次合縱之戰。由于秦國主動割地求和,其實這一戰就沒打起來,合縱聯軍在荥陽耀武揚威一番,随後就散夥了。
轉過頭來,齊湣王就拉着魏國和楚國一起去打宋國了。
打完了還不過瘾,公元前286年,齊湣王自己單幹,把宋國給滅了。
這下子性質就完全不同了,這可是滅國之戰啊!
富庶的宋國在當時周邊強國的眼中,價值大緻是這樣的:
【宋國】=【大還丹】,服用可增加五十年功力。
所以當齊國把宋國給吞并了之後,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溫。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并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湣王準備要做天子啦!
周邊的諸侯非常恐懼,齊國本來就很強,再服下宋國這顆大還丹,不會超進化吧?
齊國要是變成完全體可咋整?
三、“幕後玩家”魏冉打出第一拳列國:秦國那麼可怕,要打過來好歹要走個函谷關。這齊湣王萬一哪天爆種,大家夥兒可都挨着呢~
怎麼辦?怎麼辦?
恐懼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要麼讓人絕對的服從,要麼讓人極度的憤怒。
而齊湣王造成的結果,是後一種。
列國:好你個濃眉大眼的齊湣王,宋國是大家盯着的一鍋肉,現在你連鍋端走不說,還要繼續擴張做天子?
各國君王不約而同地達成了一個共識:不能讓齊湣王這麼嚣張下去了!
可問題是,齊國現在攜滅國之威不好惹,誰來打第一槍?
這個時候,魏冉出手了。
《史記·秦本紀》: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東為九縣。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三十九年,秦來伐,拔我列城九。
兩段記載描述的是同一件事:公元前285年,魏冉派遣大将蒙武進攻齊國,奪下河東九縣。
這短短的一句話,乍一看和齊國滅宋沒啥關系。但結合以上的分析,魏冉的這個動作就很有意味了。
以魏冉的地位,要說他不清楚當時的形勢,不了解各國的小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正是由于魏冉看清了各國的顧慮和猶豫,也看透了齊國全盛之下的虛弱,這才精準而迅猛地轟出了進攻齊國的第一擊。
這次打擊對齊國是緻命的,就如同一個膨脹到極限的氣球,被針紮了一下。
于是可怕的連鎖反應出現了,一直盯着齊國的各雙眼睛都看明白了,原來齊國這麼虛弱啊~
當惡龍的虛弱人盡皆知,勇者們會怎麼做?
列國:還能怎麼做?兄弟們,開團,走起!
公元前284年,秦、魏、趙、韓、燕五國聯手,讨伐齊國!
五國伐齊
四、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看看,齊湣王混得多麼不得人心,人甯願和秦國聯手,也要揍他一頓。
面對合縱聯軍,即使秦國有“絕對防禦”函谷關,有時候都不一定頂得住,更何況是防禦力弱了不止一籌的齊國?
齊湣王派出大将觸子迎戰,在濟水擺開陣勢。
這種時候能夠守住就很不錯啦,可齊湣王嚴令觸子主動出擊。
【進度條規律】:在戰場上,外行領導内行的結果就是:進度條快進。很多還能夠堅持的戰局,進度條會直接拉到底。
這個規律後面會一次又一次的出現。
此次進度條快進的結果是,五國聯軍在濟水大破齊軍,觸子下落不明。齊國戰敗後,楚國也來趁火打劫。
齊湣王東躲西藏,最後躲到莒城,被楚将淖齒捉住強行删号,走得十分安詳。
齊湣王:我這叫走得十分安詳?
後面的劇情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其他各國陸陸續續撤了,就剩下世仇燕國和齊國單挑。
這一仗打了三四年,燕軍主帥樂毅将齊國打得就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
或許是齊國氣數未盡,出了一個【黑玉斷續膏】---田單,使出了絕版技能【火牛陣】,将燕軍擊潰,幫齊國把這條命給續上了。
不過從此以後,齊國元氣大傷,再也不能算是頂級強國。
複盤一下,這一次五國伐齊的時間線是這樣的:
【齊國吞宋,達到全盛】----【各國驚怒,誰也不敢先動手】----【秦國打出“first blood”】---【五國開團,将齊國打成殘血】---【燕國和齊國單挑】
在整個過程中,魏冉打出的第一拳就顯得格外關鍵,成了多米諾倒下的第一張牌,引發了後續的連鎖反應。
否則哪怕燕國有蘇秦這位大神的加持,以其排名倒數的實力,要和齊國單挑,是沒有這個可能性的。
五、戰後各國收獲盤點那麼轟轟烈烈的一仗打完,各家的收獲如何呢?
首先齊國肯定是最大輸家,從“高富帥”直接被打成“窮矮矬”,從此淪為二線網紅。
其次燕國也沒讨着便宜,原本差一點滅了齊國,可最後功虧一篑,沒啥好處。
楚國倒是小賺一筆,前面不是說宋國有個大都市彭城麼?就被楚國趁機裝進兜裡了。
漢高祖劉邦:從此以後,俺就是楚國人了。
再來算算秦國的賬,陶邑正式落入秦國之手,成為魏冉的封地。
這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收獲是,齊國這個曾經和秦國可以平起平坐的強國,就這樣借他人之手被削弱了。
這種戰略上的勝利,遠比奪下幾座城池重要的多。
所以,這筆賬算下來,秦國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赢家。
宋國:我這人物賬号都沒了,就沒人同情一下嗎?
魏冉:沒錯,我就是幕後玩家
如此看來,還能說魏冉“遠攻”齊國是錯誤的嗎?
他并不是頭腦發熱就越過魏國去攻打齊國,而是對局勢有着非常精準的判斷,然後順水推舟而已。用極其微小的成本,就削弱了齊國這個強敵。
投入少、風險低,回報豐厚,魏冉的這波操作可以納入商學院教科書啊!
列國:投入、回報我們都理解,這個風險低是個啥意思呢?
魏冉:萬一把齊國惹毛了,中間不還隔着個魏國呢麼?
魏國:求求你做個人吧~
照這麼說的話,魏冉的所作所為其實沒啥毛病。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魏冉都已經“遠交近攻”了,那範雎做了個啥?
他又憑什麼能取代魏冉呢?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6,同名視頻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覺得不錯,那麼點贊、轉發一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