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disk,Linux磁盤分區必學 一文中我們已經了解到,想要查看當前磁盤的情況,以及對磁盤進行分區等操作,需要用到fdisk命令。
同時在文章中的末尾,我也演示了格式化分區之後的挂載到目錄操作(嗯,是學習資料目錄沒錯啦)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查看磁盤的命令是有了,但如果我同時看挂載點目錄和容量的信息呢?
對了,這就引出了 fdisk 的 好基友 --- df命令
簡介為啥說 df命令 是 fdisk命令 的好基友呢?
因為如果單純從查看分區使用情況來說,他哥倆除了結果上展示格式排版不同外,基本沒區别,但是df能告訴我們分區的具體挂載和使用情況,而fdisk更側重于對磁盤的操作(比如分區),從使用上來說,他們的側重點不同。
語法
df [選項]... [FILE]...
-a, --all 包含所有的具有 0 Blocks 的文件系統
--block-size={SIZE} 使用 {SIZE} 大小的 Blocks
-h, --human-readable 使用人類可讀的格式(預設值是不加這個選項的...)
-H, --si 很像 -h, 但是用 1000 為單位而不是用 1024
-i, --inodes 列出 inode 資訊,不列出已使用 block
-k, --kilobytes 就像是 --block-size=1024
-l, --local 限制列出的文件結構
-m, --megabytes 就像 --block-size=1048576
--no-sync 取得資訊前不 sync (預設值)
-P, --portability 使用 POSIX 輸出格式
--sync 在取得資訊前 sync
-t, --type=TYPE 限制列出文件系統的 TYPE
-T, --print-type 顯示文件系統的形式
-x, --exclude-type=TYPE 限制列出文件系統不要顯示 TYPE
-v (忽略)
--help 顯示這個幫手并且離開
--version 輸出版本資訊并且離開
一、以人類可讀的格式,顯示文件系統的磁盤使用情況統計
人類可讀:說大白話就是好看(容易理解,不是長得美[狗頭])一些。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如果不加 -h ,結果顯示都是以 k 為單位的數值,像我這種不那麼聰明的人,還得去換算下,麻煩。所以,請直接 df -h。
說下上面結果的意義吧:
第1列:代表文件系統對應的設備文件的路徑名(一般是硬盤上的分區);
第2列:顯示分區包含的數據塊(1024字節)的數目,就是大小容量;
第3,4列:分别表示已用的和可用的數據塊數目。
注意:第3,4列塊數之和是不等于第2列中的塊數的。因為默認的每個分區都留了少量空間供系統管理員使用。即使遇到普通用戶空間已滿的情況,管理員仍能登錄和留有解決問題所需的工作空間(說白了,就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捂臉])。
第5列:從标題中可以看出,顯示的是已用的百分比。
第6列:是系統挂載點具體目錄路徑。
二、df --total 顯示所有信息 ,可以 與 -h 組合使用
如上圖,不難理解,就是多了一個合計功能。
總結好了,df 示例就這麼多。
這個命令沒啥好說的,參數看起來是不少,但其實我們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組合還是:df -h,除非你需要查看 inode 等信息,否則這個足夠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