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徐
用“性情中人”評價一個人,往往帶有幾分嘉許,大抵是指其不矯揉、不造作,情感外露,率性而為。然而細細品來,卻也帶有一點褒貶或者遺憾之意。因為人的性情與世道禮法多有不合之處,情感外露往往被認為不成熟;率性而為,那基本上要歸到狂狷一類去了。
然而,究竟什麼樣的表現,才能稱得上“性情中人”呢?晚唐詩人羅隐有一首詩,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性情中人的形象: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首詩題為《自遣》,意思很明顯,就是自己安慰自己,可見所寫的,就是羅隐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什麼思想和行為呢?遇到高興的事我就高興一會兒,遇到
難受的事我就難受一會兒,有酒了我就一醉方休,憂愁了我就空虛寂寞冷。
了解了吧?這才叫典型的“性情中人”。
羅隐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句,跟他的個人性格和人生履曆密不可分。
在晚唐詩人中,有兩個人,都是才氣很大、詩名很高,卻屢試不第,終其一生都沒有在仕途上大展過宏圖。一個叫溫庭筠,一個就是羅隐。溫庭筠雖然也總是考不中,可是他另有人生的消遣之處,那便是溫柔鄉。才子佳人演繹一段段人間佳話,偎紅倚翠催生出一首首絕美詞話,溫庭筠在聲色犬馬之中居然成為花間派的創始者,将詞這種形式發揚壯大。而羅隐呢?他倒是想在溫柔鄉中醉生夢死,可是一個緻命的缺點卻制約了他在這方面的發展:貌醜。
《舊五代史》卷二十四有這樣一段記載:“羅隐,餘杭人。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隐雖負文稱,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嘗覽隐詩卷,諷誦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鄭女垂簾而窺之,自是絕不詠其詩。”
什麼意思呢?宰相家的姑娘自幼喜歡吟詩弄文,有一天讀到羅隐的詩集以後,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學生讀到汪國真一樣,每天都要吟誦“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了。可能還會拿出小本本,将羅隐的詩抄滿幾大本。文學女青年愛上文學大師,這自然是佳話啊,宰相父親于是把羅隐招到家中來談事,讓自家女兒隔着簾子偷看羅大詩人的風采,結果一見之下,惡心得幾天吃不下飯,從此之後,再也不讀他的詩了。
能夠讓人家姑娘做到“見光死”,可見羅隐相貌醜陋到了何種地步。古時候選拔人才,對相貌是有具體要求的,羅隐長這麼醜,考官自然不喜,不過他連考10次,次次落第,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出言無忌,容易傷人。五代人何光遠在《鑒戒錄》中就有這樣的說法:“羅隐以諷刺之深文而不第。”羅隐流傳下來的詩歌中,确實有相當數量的政治諷喻詩,比如這首《金錢花》:
占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交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矚将。
詩人感慨,如果這個金錢花,真的是金錢可以收藏的話,早就讓有權勢的人家全部挖走了。
還有一首詩直接導緻他落第。《唐詩紀事》卷六十九中載:唐昭宗聽說了羅隐的才名,想以特招的方式錄取羅隐,有大臣奏曰:“隐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聖德,猶橫遭譏謗,将相臣僚,豈能免乎淩轹?”帝問譏謗之詞,對曰:“隐有《華清宮》詩曰:‘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争
奈楊妃解笑何!’”其事遂寝。因為調侃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舊事,直接毀掉了自己的前程。
羅隐之所以會寫這些諷刺詩,其實跟他的“性情中人”式的為人有關。不論遇到什麼事,什麼人,他是想到就說,出言無忌,從不顧及人家的感受,再加上才高不免氣盛,難免會令人讨厭。據唐人筆記記載,羅隐曾有一次跟一位朝廷官員同舟而行,有人介紹對方是朝廷官員,羅隐如是言之:“是何朝官?我叫夾筆,亦可敵得數輩。”這樣的刻薄,不得罪人才怪。
晚年的時候,羅隐終于對自己的這種處事性格和說話方式進行了反省,他寫了一首《鹦鹉》詩: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詩人終于明白了,不論遇到什麼處境,無須抱怨人生,出言須謹慎,三思而後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