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鐵器是很常見的物件。
他們信賴鐵器對于人體健康的益處,且鐵器本身有細小的凹凸和孔隙,更容易保留和傳導熱量,在烹饪中能使食物受熱均勻,保留食材的鮮美滋味。甚至經由鐵器燒煮的水,口感也更清冽甘醇。
鐵壺曆史
提起日本鐵壺最初的曆史,很多資料都無一例外地指出其來源于中國唐宋煮水器。日本鐵壺最早可追朔至日本江戶時期,距今已有數百年之遙。
江戶中期,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一般百姓因為經濟的成長,都有能力接觸茶道,于是便有了日本鐵壺的出現。鐵壺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叫“鐵釜”,鐵釜沒有提梁和壺嘴,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來,就像我們今天從湯盆裡往外舀湯。因為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後來就有聰明人把鐵釜的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把釜提起來的提梁,再用這種鐵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現在的鐵壺便由此形成。
日本老鐵壺的材質一般采用生鐵鑄造,其鑄造方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老鐵壺當時采用的是一種脫臘技術,每件鐵壺鑄好後,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且以前的老鐵壺是純手工制作,所以制造出來的壺絕對不會出現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它是一件帶有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水器。
制作一把鐵瓶需要多達80道以上的工序,想要獨自一人完成須修業至少15年,若要将自己的名字篆刻于瓶上,則需要近40年的修業時間。衆多紛繁的工序中才能誕生出經久不衰的作品。
繁複的工序之後就可以看到初步的壺型,壺型也是頗有學問的,最受人垂青的是代表南部鐵瓶的“南部型”,其呈現出的縱長感猶如流暢的山形,常施以霰紋,是高級鐵瓶的翹楚,就像富士山落滿了雪,所以也被稱作“富士型”;還有底部圓潤的“鐵缽型”,綽号“柚子型”;而“尾垂型”與“萬代屋型”尻型底部比瓶身略小的特征減少了熱源對瓶身的損害;而“鈴蘭型”、“棗型”顧名思義由植物靈感而來,與現代水壺也更多份相近。“圓日型”顯然是對日月的想像,尺寸也縮小許多,圓圓的可愛造型是現代居家人氣的逸品。
許多鐵壺的蓋子和壺身不是同時制造出來的,從龍文堂開始,很多鐵壺的蓋子都是銅質的,避免由于蒸汽而生鏽的麻煩。早期壺蓋材質中有一種由七種金屬熔鑄制的壺蓋,通稱“七寶銅蓋”,這種銅蓋看上去有紫銅、黃銅等好幾種有色金屬的顔色,且有的還有凹凸肌理很是漂亮。鐵壺的蓋子是很講究的,一把好壺一定是原壺配原蓋,特别是名釜師的壺蓋,都是與壺身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的。而蓋子上的摘鈕,更是别具匠心,花、鳥、魚、蟲、龍、龜、蛇、獸;梅、蘭、竹、菊、松果等等皆為所用。壺蓋的鈕座也同樣是别出心裁,花樣百出。
日本鐵壺分類
日本鐵壺分為南部壺與京都壺兩派,一為南部壺(南部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曆史上被姓“南部”的氏族統管的地域),喜好茶道的尋常人家多用此類壺,特點是壺身與壺蓋整體鑄造、講究樸拙。一為京都壺,本供殷實家庭使用的京都壺,基本特征是有銅質的壺蓋,并有頗具心機的裝飾。屬于收藏品的範疇,工藝精緻,以龜文堂、龍文堂、金壽堂、光玉堂四大堂号為代表。鐵瓶的産地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條釜座、山形鑄物、長濱的晴壽堂、京都的龍文堂與南部鐵器,其中龍文堂以它的銅蓋而聞名在日本甚至有人隻買銅蓋。
所謂“堂”号就是相當于今天作坊或是公司,堂主相當于今天公司的董事長,堂口裡的釜師,就是鐵壺的制作者。名釜師就是名制作者。
在日本江戶(1615-1868)末期到昭和(1926-1989)末期的二百多年中,僅日本京都地區就出現了百餘家鐵壺堂号,近千位釜師,而其中比較著名的鐵壺堂号就有五十多家,這些著名堂号旗下的名釜師也不下五百人。
明治時期是日本鐵壺的輝煌時期,龍文堂出現了安之介、大國壽朗、上田照房、井上四大天王;龜文堂出現了波多野正平、梅泉、鈴木光重、淡海秀光四大天王;藏六堂出現了四世秦藏六和西垣一瑳;金壽堂的創辦人雨宮宗兵衞和龍文堂的安之介為一時瑜亮,現在的歐洲的亞洲民藝館還收藏着金壽堂雨宮的作品,可看的出金壽堂的曆史地位。
日本老鐵壺經曆了日本的戰亂及經濟複興,每一個能在曆史上留名的堂号,背後必定都有幾個成功的釜師,靠着他們精湛的手藝,為各個堂号留下傳世的鐵壺。每把壺背後都有一個小故事,這不僅僅是段曆史記載錄,更代表釜師的心境。從壺身的結橫和紋路欣賞釜師的功力與細膩。從每一個小細節品味釜師創作時的心境,仿佛代表釜師穿越時空與我們對話。隻要細細觀察,将能探索壺中的千言萬語。
時至今日,除了南部鐵器仍有持續創作與生産,現今備受關注的京都鐵器,在昭和期間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變及戰争而斷絕,一些著名的堂号也難以傳承下來。據了解,龍文堂、金壽堂已無制造,而龜文堂有制造,但元氣未恢複;藏六一系當時屬皇室禦用釜師,現有傳人在世。雖然京都鐵壺已經沒落,京都系鐵壺在市場上反而因為稀缺而備受追捧。
在過去的一兩百年裡,鐵壺在日本非常普及。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使用鐵壺,而制作精美的鐵壺還經常作為高貴的禮物在親朋好友間贈送。
不管從前還是現在,鐵壺是日本人們日常生活中詩意的一部分,因與人天長日久的厮磨而帶着體溫,契合日本民族枯淡寂靜的審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