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貂皮發明

貂皮發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08:17:49

“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

一個來自大山深處的遊獵民族,帶着遠古的記憶和深深的思念,守望着鄂倫春族傳統狍皮手工藝。一件皮衣,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文化,一針一線間,盡顯執着的曲折曆史。

生活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區的鄂倫春族,是中國北方遊獵民族,也是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

鄂倫春民族世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的山林中,過着“一呀一匹烈馬,一人一杆槍”的遊獵生活。與山林為伴,與野獸為鄰,創造和保留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其中有一項獨特的傳統技藝——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即将狩獵而來狍子剩下的狍皮做成各種服飾,禦寒冬風雪,耐山林生活,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

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就是鄂倫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産生的獨特文化表現形式,是鄂倫春族人以獸肉為食、獸皮為衣的狩獵生産生活方式的反映,用獸皮制作的衣服不僅耐磨,而且能較好地禦寒,特别适用于北方漫長寒冷的冬季和終年爬山穿林的遊獵生活。皮衣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狍皮、鹿皮和犴皮,其中用狍皮最多。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3

狍子又稱矮鹿、野羊,是東北林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狍子曾是鄂倫春人衣食之源。解放前,狍子肉是他們的主要食物,狍子的毛色和厚度會随着季節而改變,鄂倫春人就使用一年四季獵獲的狍子制作服裝。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4

傻狍子

他們用夏天獵獲的狍子做成夏天穿的紅毛皮襖,用秋季獵獲的狍子做成秋天穿的青毛皮襖,用冬季獵獲的狍子做成冬天穿的大毛皮襖。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5

狍子肉是鄂倫春人特别喜愛吃的食物,他們将狩獵而來的狍子剩下的狍皮廣泛地應用在生産生活之中: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褲、靴子等。冬季,鄂倫春人喜歡住在鑲花邊的狍皮圍子圍成的“斜仁柱”,鄂倫春人從頭到腳都穿戴獸皮的服飾、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用狍皮制作而成的。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6

鄂倫春族在其漫長的遊獵生活中,積累創造了一整套娴熟的、實用而精美的狍皮制作工藝,特别能夠适用于北方漫長寒冷的冬季和鄂倫春族人終年爬山穿林的遊獵生活。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不同季節穿有不同的服裝,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套頭皮帽、皮手套、皮圍裙、皮坎肩等,其制作方法和選料也不同。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7

冬季穿的皮袍,鄂倫春語“蘇恩”,是用在冬季獵獲的狍皮制作的,此季節狍皮毛長皮厚,穿着特别保暖。

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紅杠子皮制作的,鄂倫春語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倫春語叫“卡熱莫納”。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8

用獸皮縫制衣物,首先要熟化獸皮。心靈手巧的鄂倫春婦女,憑着最原始的工具和方式,将獸皮鞣制得十分柔軟潔白,而且絕對不損傷皮毛。

新鮮的狍子皮不能直接進行加工,必須在陰幹之後,再挂到高處進行風幹晾曬,經過這樣處理的狍皮做出來的獸皮制品不容易變形,而且經久耐用,像這樣風幹晾曬的過程大約需要20天左右。

經過晾曬的狍皮會變得像紙闆一樣容易折斷或破碎,制作獸皮服飾之前,先要把狍皮變軟。葛長雲從姑姑那裡學到了一個祖傳的方法,那就是用煮熟的狍子肝把它捏碎、攪拌在溫水中,然後用柔軟、有韌性的烏蘆草蘸着狍肝水均勻地塗抹在獸皮上。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9

往狍皮上塗抹肝水的過程,一定要均勻,尤其是一些細小的地方,要反複抹透。狍肝水的味道很難聞,不光會彌漫在空氣中,還會附着在身體上,幾天都難以散去,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再做獸皮活兒的主要原因。

皮子全部被蘸濕之後,小的狍皮要放在潮濕的鋸末裡一到兩天,大的狍皮塗完狍肝水之後就可以直接卷起來。包好悶幾天,使皮闆變軟。熟皮子時,人坐在地上,用雙腳夾住皮子的一角,先用“克得熱”約二尺長的弧形帶鋸齒刮具反複刮鞣,待皮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烏旦”,又稱“茅烏克得日勒”,約二尺長的弧形鈍刃刮刀刮掉,就這樣反複揉刮,直至皮闆柔軟且富有彈性為止。然後,幾個人圍成一圈,将柔軟的皮張撐開置于文火上方,一邊借文火溫烤一邊均力拉抻,皮張就變得很平展,适于剪裁了。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0

熟皮子是一項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整個獸皮手工制作過程中是最累的。鄂倫春人熟皮子用的工具,和鐮刀頭形狀很相似,目的是清除狍皮上的肉質和殘渣,再拿鋸齒一樣的工具反複揉搓。

在熟皮子的過程中,最難的是用兩隻腳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後雙手配合做類似劃槳的動作,因為皮子的形狀和大小不同,所以操作起來非常難。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1

熟皮子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一邊熟一邊拽,因為狍皮跟普通的布不同,有很大的彈性,如果用力不均,皮子容易出現膨脹、不平整的現象。

通常皮子熟到幹淨柔軟的程度,就可以準備剪裁和制作了。

縫制衣物的針最初是骨和木制的,将狍子的小腿骨加工成細骨簽,再在石頭上磨成骨針,據說用落葉松的心木做成的針比骨針還硬。縫制厚皮衣物時,比如上鞋底,骨針和木針都紮不透,就截下狍角的一個叉,在石頭上磨成尖角錐,縫厚皮子或上鞋底時先錐再縫就容易了。

獸皮服裝必須用獸筋線縫紉,即使衣物破損筋線也不會斷。方法是:把晾幹了的狍、鹿的筋,用木棰砸成綿軟的纖維,再搓成細線就可以使用了。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2

做狍子皮衣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動物的筋搓成縫衣服的線,首先是将狍子或者駝鹿的筋疏散開,再把它們放在濕潤的木屑中,這樣處理過之後,幹燥脆硬的筋就會變得柔軟有彈性。搓線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利用皮膚的阻力,将狍筋搓成線。

用狍筋線縫制的皮衣經久耐用,即使皮衣穿破了,連接的地方也不會開線。先按纖維的走向,将柔軟濕潤的狍筋撕開,越細越好,撕好的狍筋沾濕後就可以放在小腿上搓了。

搓線時,需要向一個方向用力,反複幾次一根線就搓成了。大概要用兩隻狍子的筋,才能做一件狍皮衣、一個套褲。這是慢活,得細細地搓、慢慢地搓。

準備好足夠的線以後,開始給狍皮衣打樣。她找來一張紙,在上面畫好要剪下來的形狀,然後用針固定在皮子上。實際上,最早鄂倫春人不用事先打樣,而是直接剪裁,如果是手藝不夠精到,就有可能将皮子剪壞。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3

狍皮衣要進行縫制了,根據皮子具有彈性的特征,在縫制過程種要特别注意力度,兩隻手互相配合,一邊縫一邊留意兩塊皮子是否完整的拼接上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縫的過程中不要讓皮子之間留有縫隙,否則拼接之處就容易被刮開。用狍筋線縫,縫上之後線露不出來,要是用普通的線縫就不行。

頂針也是用獸骨制作的。鄂倫春族婦女縫制衣服時是将頂針戴在食指上,拉線的時候針尖朝自己,為的是避免紮到别人,尤其是在身邊玩耍的孩子。從通商交換以後,開始用鋼針,用銅頂針縫制獸皮衣物。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4

皮衣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論男式還是女式皮袍的拼接處都是錯開的,給人感覺是縫的時候對稱關系沒有找好。但實際上這是鄂倫春狍皮制品中最花心思的地方,因為狍皮制品最重要的是結實耐用,将拼接點由一個變成兩個會更結實,即使被樹枝刮到也不會撕破。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5

鄂倫春人在不同季節穿着不同的服裝,其制作方法和選料也不同。

冬季穿的皮袍,用冬季絨毛狍皮縫制,鄂倫春語叫“蘇溫”,男式皮袍叫“尼日來蘇溫”,是用在冬季獵獲的狍皮制作的,此季節狍皮毛長皮厚,穿着特别保暖。多為右衽長袍,前後開衩,便于騎馬,顔色為狍皮本色,婚禮服喜歡用朽木煙熏成黃色,或者用朽木、黃玻璃木内皮煮成黃水,将皮闆染成黃色。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6

女式皮袍叫“阿系蘇溫”,式樣與男袍基本相同,隻是沒有前後開衩,開衩在兩邊,更貼身一些,裝飾要比男袍漂亮得多,領口、袖口和襟邊均以它色薄皮鑲一寬邊,寬邊外圍輔之黑色細邊。鑲黑邊、滾黑細邊的皮子選取狍子的肚皮薄皮,熟軟去毛,用水冬瓜或稠李子木取料水煮,并放入适量黑礬,染成的黑薄皮,黑色純正,不易退色。制作精美的皮坎肩“額拉格布其”也是狍皮制作的。女皮袍和坎肩,寬、細邊之間襯以豔麗的彩線繡,繡着各種花紋。尤其開衩處的多種花紋圖形,既起到上馬時不被拽裂的加固實用作用,又充分體現了越來越強烈的審美追求,具有了越來越精湛的裝飾藝術效果。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7

夏季的衣服是用用夏季獵取的狍皮做的皮為沙毛,呈紅色,俗稱“紅杠子”,皮薄、毛短,鄂倫春語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樣式相同,不同的隻是選用的皮張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皮褲是用冬季狍皮制作,兩三張狍皮做一條褲。過去無論男女均有穿套褲的習慣,做一件套褲需一大張或兩小張狍皮,套褲無褲裆,隻有兩條馬蹄形褲腿,用皮繩拴在褲帶上,穿上套褲幹活不易把褲子磨壞。

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倫春語叫“卡熱莫納”,用其做的春秋服裝鄂倫春語稱“古拉米”,毛朝外翻穿,既可防雨,又是極好的狩獵僞裝。布匹傳入以後,夏季男女都穿布袍,裝飾呈多樣化。

男子穿的狍皮短褲,褲腿過膝,後來改穿長褲。出獵時褲子上面還要穿短毛狍皮套褲“啊拉木西”、“阿木蘇”,兩條褲腿是單獨的,各有皮繩系連,基本是用夏天的狍皮縫制而成的。婦女的褲子樣式比較獨特,比男褲瘦些,長至腳面,腰兩側有開衩,前面有肚兜,肚兜頂端釘皮條,系在脖子上,既保暖又便于騎馬,可以護住前心,講究的人還在褲子兩側和褲腳處繡上花邊圖案。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8

絨毛狍皮被子“烏如達、格尤千色烏拉”,分為用筋線抽成本色鑲嵌圖形和它色鑲嵌雲紋圖形兩種,既保暖又美觀。“奧沙師克吐恩”是狍腿皮拼對縫制的鑲邊皮褥子,樣式極其别緻,也可用其它獸腿皮制作。“烏魯克布吐恩”是用狍、鹿脊背上的皮制作的皮門簾,冬天挂在門口禦寒。冬天圍“斜仁柱”的狍皮圍子和其它獸皮圍子“額爾頓”,頂端和下部四周均鑲嵌以雲紋為主的各種花邊圖案。“卡皮參卡皮”是用狍腿皮、獾子皮、小野豬皮制作的挎包和皮箱,也可用黑、白、褐等顔色的皮子對出各種花紋來制作。“烏魯呼參”用狍腿皮制成的可紮口的煙口袋,上面繡着花,出獵時别在腰帶上。有的皮口袋“烏塔漢”、“蒙格力”也用狍腿皮來制作。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19

鄂倫春人冬季穿的鞋都是用獸腿皮拼縫的,“奇哈密”是一種短皮靴,用砸軟的皮、狍脖皮或野豬皮做靴底,用熟化的狍腿皮拼縫成靴靿,呈淺黃色,前尖有均勻的皺褶,稍微上翹,非常别緻。用冬季絨毛狍皮做成襪子“刀不吐溫”與“奇哈密”配套冬天穿用,底夾層塞層烏拉草,暖和跟腳,踩在雪地上沒有聲響,備受獵民喜愛。“奧勞氣”是一種傳統短皮靴,用熟化的 皮或公狍脖皮做靴底,用3~4層棉布做靴靿,靿至小腿。夏天男女都穿這種靴鞋,布靿可以鑲邊,可以裝飾各種圖案花紋,深受婦女喜愛。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0

鄂倫春人的手套也是别具一格的。獵人在嚴寒中處理獵物手容易凍壞,鄂倫春族婦女就創造出既暖又方便的帶靿鑲圖案的冬季絨毛狍皮二指手套,稱為“考豪烙”、“哇爾格依”,分拇指和四指兩部分,用狍肚狍皮做靿,靿長至肘,戴時用皮條系在衣袖上,掌面腕部留一橫縫口,處理獵物時,手可以從縫口中伸出,手套仍然護在手背上,為了起到美觀和加固作用,還用染成黑色的皮子剪成雲卷紋等圖案鑲在拇指上以及拇指和四指之間。還有一種五指手套“仨爾巴赫依”,用初秋剛長出絨毛的狍皮經過熟化,皮闆柔軟顔色潔白,用其做成五指手套,手套背面繡出花、雲紋等圖案,在手套腕部套口處,間隔三四厘米鑲飾兩道珍貴皮毛,間隔處繡幾何圖形,更加增強了裝飾效果。這種獨具風格的狍皮手套,既保暖實用,又是精美的手工藝品,姑娘們常以此物贈送戀人。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1

鄂倫春族人的服飾也充分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色。鄂倫春婦女加工的狍皮結實、柔軟、輕便,為了适應寒冷氣候和狩獵生活所創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獨具匠心,别具特色。

狍皮衣,鄂倫春語叫“蘇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細線縫制,鄂倫春人不論男女,皮袍的樣式基本相同,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皮袍上的裝飾簡單、大方。為了美觀和耐用,袖口和袍邊都鑲着薄薄的皮子,細細密密地绗得平展硬挺,有的衣領上會縫猞猁皮或是狐狸皮。女式服裝除了鑲邊外,還裝飾有美麗的花紋圖案。鄂倫春服飾最常見的是尖頂的雲形花紋,身上裝飾“弓剪形”、“鹿角形”、“雲卷形”等圖案,既美觀又結實。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2

鄂倫春族的狍頭帽,鄂語“滅塔哈”,可謂是獨具匠心,聰明智慧的鄂倫春族婦女,将狍子頭顱剔除骨肉,頂部不但完整的保留着雙耳雙角,而且在原來的眼眶處用黑白兩色皮子鑲補,繡制出烏黑明亮的眼珠。下部鑲一圈皮毛,平時翻卷在上邊作帽檐,冷時放下來護住耳朵。這種形象逼真的狍頭帽,戴在頑童頭上俨然像一隻活蹦亂跳的小狍子。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3

“雙耳挺然,如人生角”,既生動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緻,不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獵時的僞裝。這些裝飾都與鄂倫春人長期生活在崇山峻嶺之間,對大自然的模仿和喜愛有關。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4

狍皮被 鄂語“烏魯達”,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獵露宿野外,鑽進“烏魯達”,不畏風雪。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5

生活在東北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千百年如一日地過着遊獵生活,創造了較高的北方狩獵文化,獸皮為衣的服飾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此外,民族刺繡、補繡及剪皮等裝飾藝術的出現,也大大提高了毛皮服飾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鄂倫春族婦女善于刺繡,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繡上花、鳥、魚、蟲和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鄂倫春族人特别是婦女還很擅長用白桦樹皮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這些物品不但輕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紋圖案形象逼真、美觀大方。

總之,狍皮制品是鄂倫春人不可或缺的生産生活用品。這種習俗發源很早,是有人類以來就有的一種文化。狍皮制作技藝及制品就成了狩獵文化的傳播載體,這是一部沒有文字的史書,反映出鄂倫春族人的生活觀,審美觀、宗教思想,是研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反映了鄂倫春人的風俗習慣及社會發展。但是,随着曆史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狍皮制作這種原始的生存方式在消亡。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6

20世紀90年代初,各級政府在鄂倫春族内施行“禁止獵業”、“禁獵轉産”的政策。在維護生态平衡,拯救瀕危的野生動物的同時,鄂倫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藝也随之瀕臨失傳。

鄂倫春民族是一個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語言等文化精髓處于瀕危狀态,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鄂倫春民族文化遺産不斷消失,許多民族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鄂倫春民精通民族語言越來減少,傳統民俗、技藝後繼乏人。在民族文化逐步走向消失的嚴峻現實面前,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已刻不容緩。

閱讀:

鄂倫春人在整個人類社會的分支裡面是極其弱小的,但弱小,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不計,我想他們能夠延續繁衍至今,生存的法寶,似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弱小。在其他強大的部落眼裡,他們隻有幾千人的部族數量,似乎是那麼不堪一擊,是那麼的不起眼,所以沒有人會把她們當成威脅,當成敵人。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7

但是與社會因素相比,殘酷嚴苛的自然生存條件,才是鄂倫春人最大的挑戰,叢林法則可不管你是何許人也,隻有适者生存,所以鄂倫春人就必須練就叢林人所需要的一切本領,隻有最彪悍勇猛的獵手才可能生存下去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8

鄂倫春族是大興安嶺的狩獵民族,他們的宗教信仰和自己在林區的生存息息相關。

鄂倫春人對“低拉恰”(太陽神)非常崇拜。太陽給人類光明和溫暖,沒有太陽,人們就不能生存,因此每年初一要向太陽跪拜;人們遇到困難時,要向太陽禱告;發生日蝕時,認為是天狗在吃它,用敲銅盆來解救。

鄂倫春人也崇拜“别亞”(月亮神),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拜月亮,如果數日打不到野獸,要在露天放一個清潔的桦樹盆,人們在盆旁向月亮叩頭,祈求月亮讓他們打到獵物,第二天盆裡有什麼獸毛,就會獵取到什麼野獸。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29

他們對“奧倫”(星星神)有着特别親切的感情,認為她們是由七姊妹組成,很像她們的高腳倉房,因此稱之為“奧倫博如坎”,即主管倉房的女神,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正月初一都要對這倉房燒七柱香來供奉。鄂倫春人對風、雨、雷、電和彩虹感到神秘莫測。認為沖犯風神會得瘋病,雷鳴是雷神在發怒,雨是龍在空中噴灑下來的,雨後彩虹是天和地連接起來的。

鄂倫春人認為“白納查”(山神)統治着崇山峻嶺及山中的動植物。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選一株高大的樹,砍下一塊樹皮,畫一個臉形,每次路過此處,都向其叩拜,求它保佑多打野獸。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30

鄂倫春人認為熊同他們有某種親緣關系。他們看到熊的某些動作很像人。如熊能坐在那裡用前爪進食,能用後腿直立走路,還會用前肢做眼罩窺視前方。同時,鄂倫春人還認為熊是由人變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中年婦女,右手腕戴着紅手镯,到山裡采集,由于天黑迷失了方向,長期在深山裡漂泊,後來變成了熊。幾年後的一天,她丈夫到該地打獵,獵到一隻熊,在剝皮時,獵刀在右前腿上怎樣也插不進去,仔細一看,原來是妻子腕上的手镯。

貂皮發明(裘是1001夜第26夜鄂倫春族狍皮制作工藝)31

熊神

由于認為熊同他們有血緣關系,所以不敢直呼其“底力坎”(熊),而是稱雄熊為祖父、舅父,稱母熊為祖母。獵到熊時說“可憐我了”;打死熊時說“成了”或“睡了”。忌諱說“打到”或“打死”。過去打到熊,要把它擡回來,擡的途中,要像死了長輩一樣邊走邊哭。

快到“烏力楞”時,獵人要學烏鴉的叫聲,“烏力楞”中的人一聽此聲,就知道打到熊了,也要學烏鴉叫聲迎取被獵取的熊。捕到熊以後,一般都由全“烏力楞”的人共同消費。把肉煮熟切成小塊,拌上熊腦漿和熬好的熊油,由全“烏力楞”的人圍坐在“仙仁柱”前一起來吃。邊吃邊發出烏鴉“嘎嘎”的叫聲,暗示烏鴉在吃它的肉。吃完後,熊骨要搜集到一起進行風葬。

馬都要吃肉的彪悍民族

勇猛的獵手就離不開優秀的獵馬,但是鄂倫春人最初并沒有馬匹,而是使用馴鹿,就像聖誕老人,隻不過聖誕老人每年隻出門一次,而且還不打獵,送完快遞就回家歇長假了。但鄂倫春人卻是需要用馴鹿滿足所有一切勞動,生産,交通等工作,所以在明王朝時期才會得到“使鹿部”這個榮譽稱号。

清朝初年鄂倫春人開始馴養索倫馬,并将彪悍的性格融入到了馴養馬匹的技術當中,把獵馬的潛能發揮到了極緻。鄂倫春人的馬都是散養,基本上往山坡上一撒就不管了,是标準的“溜達馬”,但是主人一定要時長不短的給它們喂點鹽,據說這樣馬不容易生病,而且馬有了吃鹽的習慣,就不會跑的離主人家太遠,一叫就會回來的。冬春兩季草料不多,主人還會經常對偏愛的獵馬開小竈,給它們喂些新鮮的獸肉補充體力,即使在夏天草量充沛時,主人也會在草料裡加些狍子肉幹或大馬哈魚以資獎勵。如此看來,一個連馬都要吃肉的彪悍民族,想不稱霸叢林都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