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于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未成年人犯罪題材電影似乎總能受到一部分影迷的關注和青睐。
在《伊甸湖》中,我們看到了一群缺乏管教的少年如何用慘無人道的方式虐殺一對情侶。
在《孤兒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所謂的“蘿莉”如何讓别人家破人亡。
在《狩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外表乖巧可愛的小女孩如何用一句話毀掉一個男人的生活。
可以說這些相關的電影作品讓觀衆親眼目睹了一個又一個“熊孩子”的惡劣行徑。
讓人不寒而栗、膽戰心驚。
1956版《壞種》
其實早在以上這些電影之前,就已經有一部電影将該題材帶入了大衆的視野當中。
那就是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由默夫雲·萊羅執導的《壞種》。
《壞種》改編自美國作家威廉·馬奇的同名原著小說,也被公認為是他一生中的最佳作品。
這部小說在當年出版後一度賣出近百萬冊,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暢銷書。
就連美國著名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也曾這樣評價:要我選“小說史上十大惡人”的話,《壞種》絕對榜上有名。
1956版《壞種》
同名電影《壞種》在1956年上映之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堪稱未成年人犯罪題材電影的鼻祖。
該片作為百老彙經典名劇連演322場,受到了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3項提名。
包括之後的《孤兒怨》和《第39号案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啟發。
《聖經新約》的一卷書《馬太福音》中記載:天國就像人撒好種在田裡。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這部1956版《壞種》的英文名《The Bad Seed》便是取自《馬太福音》。
1956版《壞種》
主人公克裡斯汀似乎有着一個完美的家庭,可愛的女兒和體貼的丈夫。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的身邊總是發生着種種莫名的傷亡事件。
先是女兒的同學墜入湖中,再是房東“不慎”從樓梯滾下,又是家裡的清潔工被活活燒死。
而這一切悲劇所指向的,竟然都是她年齡尚小的女兒羅達。
1956版《壞種》
如果從表面來看,羅達絕對是現在不少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乖巧懂事,聰明可愛,一向禮貌待人。
但是隻要她想要什麼,就會不顧一切,甚至不顧别人的生死也要得到。
當克裡斯汀得知羅達犯下的罪行,對于女兒的愛和痛心,使她徹底陷入了崩潰的狀态當中。
1956版《壞種》
一些恐怖題材電影之所以熱衷于将孩子作為不可或缺的恐怖元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強烈的反差。
當身為弱勢群體的孩子變成作惡多端的“惡魔”,這樣的反差效果帶來的恐怖感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很多人的固定思維模式當中,孩子很難與犯罪聯系在一起。
殊不知十幾歲甚至八、九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隻是這種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緻使他們有時候分不清是非對錯。
不過相比之下,小麥更加關心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原本應該幸福成長的孩子變成了“罪惡之源”?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
1956版《壞種》
2010年,法國17歲少年馬蒂厄·穆利納斯引誘16歲的朋友進入樹林,實施性侵。
他被判處在治療機構進行4個月的監禁,治療師聲稱他不再具有威脅性,将其放走。
2011年11月,馬蒂厄再次性侵了年僅13歲的校友艾格尼絲·馬林。
他在受害人身上澆滿汽油,并點着了火。
事件曝光後,馬蒂厄被定罪,可校方依然接受他為自己的學生,這一行為引起了巨大的争議和公憤。
總理弗朗索瓦·菲永對學校的處理方式頗為憤怒,要求其不能再接收有犯罪史的學生。
最終馬蒂厄被判處無期徒刑,并沒有因為未成年人的身份得到寬大處理。
1956版《壞種》
從馬蒂厄兩次犯下罪行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他之所以屢教不改,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個字:仁慈。
第一次犯罪之後,他隻被判處了4個月的監禁,治療師還因為“慈悲為懷”将其放走,這樣的處罰未免太過輕松。
換句話說,馬蒂厄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又怎麼會長記性、改過自新呢?
1956版《壞種》中的羅達也是一樣。
克裡斯汀雖然對羅達有所懷疑,但因為心軟沒有做出任何舉措和應對,這才導緻了悲劇的不斷重演。
不論如何,年齡和仁慈都不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傘。
1956版《壞種》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孩子身處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
事實證明,不論是疏于管教還是過度溺愛,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偏離正常軌道。
尤其是身邊的人,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羅達之所以如此心狠手辣,是因為她有一個殺人如麻的姥姥。
羅達的姥姥曾犯下多起血案,7歲時用砒霜充當白糖毒害了弟弟、将妹妹推入井底。
11歲時用打谷機殺死了親生父親,長大後更是将家族裡的親戚逐個害死。
而她的目的,就是為了繼承全部家産。
1956版《壞種》
可以說将羅達的姥姥稱之為“連環殺手”一點也不過分。
隻不過她害死的,全部是自己的家人。
在她的影響下,羅達小小年紀也發展成了這樣心機頗深、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将男同學推入湖中,把房東推下樓梯,一把火燒死家裡的清潔工。
甚至當清潔工慘叫的時候,她竟然還在彈鋼琴。
也許有的小夥伴會說這已經不是“熊孩子”了,是反社會人格。
但不論是什麼,都與身邊人的耳濡目染脫離不了關系。
1956版《壞種》
況且随着人們對于心理疾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早已不再局限于我們普遍認知中的天生性、遺傳性和高智商了。
這種心理疾病的主要發病原因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
不僅與父母自身文化、經濟狀況有關,也與婚姻狀況有關。
這進一步證實了家庭環境複雜而微妙地影響着成員之間的行為方式,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對極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來說,意義則更加突出。
1956版《壞種》
所謂教育,不應該隻是空談。
以身作則,引導孩子的身心向着正常方向發展,才是最為重要的。
(本文由小麥看電影原創,如需借鑒,請務必标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