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曆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曆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态,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
禅韻琴社
為能充分振動,面闆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質木料制成。向内外側呈瓦弧形,與底闆膠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與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調和的底胎,幹透磨平後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須選料精良,紋理梳直勻稱。若能覓得古桐木、古廟大梁懸鐘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龍池、風沼處留有微微隆起的納音。一般常見設有兩根音柱(天柱、地柱)連接着面闆底闆,傳導振動。
禅韻琴社
古琴最初隻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于羑裡,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傳說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弦琴。聽說古時還有32弦琴。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轸”。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轸”。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龈”,用以架弦。龍龈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禅韻琴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龈,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于琴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于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于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征尊卑之别。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閏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并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禅韻琴社,品質文化生活的踐行者,集古琴、茶道、香道、花道、禅舞培訓為一體的美學體系。13991316928(同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