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導讀之2217

論語導讀之2217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0:22:44

【原文】

11.2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說:“我比你們年紀大些,你們千萬不要在意啊。你們平時老說:‘人家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又怎麼辦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面還有軍隊侵犯,國内又有災荒,如果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時間,就可以使得人人有勇氣,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冉求回答:“國土縱橫各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小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時間,就可以使得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禮樂,那隻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回答:“不敢說我有什麼能耐,我隻是願意好好學習。宗廟裡的事,以及諸侯相會見,披着玄端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裡當一個小小的司儀吧。”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他彈瑟的聲音稀落下來,铿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說:“我的志向可不如他們三個人的好啊。”孔子說:“那有何妨呢?正是要各人說出自己的志向啊!”曾晳便說:“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上了身,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志向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來了,曾晳走在後邊。他問孔子:“那三位同學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又問:“那您為什麼對着仲由微微一笑呢?”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講求禮讓,可是他的話卻一點也不謙虛,所以我就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孔子說:“怎見得橫縱各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土地就不算是一個國家呢?”“那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有宗廟,有會盟,不是國家是什麼?如果他隻能做一小小的司儀,那又有誰來做大司儀呢?”

【注釋】

(1)《集解》引孔安國曰:“晳,曾參父,名點。”

(2)《錢解》:“率,輕率義。攝,迫蹙義,猶言夾在大國之間。方,義方。即猶言義。哂,微笑。孔子既喜子路之才與志,而猶欲引而進之,故微笑以見意。宗廟之事,指祭祀。諸侯時見曰會,衆見曰同。端,玄端,衣名。章甫,冠名。铿,以手推瑟而起,其音铿然。撰,當作僎,讀為诠,猶言善。曾點謂所言不能如三人之善。舞雩,祭天禱雨之處,其處有壇有樹。風者,迎風當涼也。”

(3)《朱注》:“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随處充滿,無少欠阙,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規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記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并引程子曰:“孔子與點,蓋與聖人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誠異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謂狂也。子路等所見者小。子路隻為不達為國以禮道理,是以哂之。若達,卻便是這氣象也。”

(4)《楊注》:“沂,水名,但和大沂河以及流入于大沂河的小沂河都不同。這沂水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流經曲阜與洙水合,入于泗水。也就是《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請待于沂上’的‘沂’。《水經注》:‘沂水北對稷門,一名高門,一名雩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即曾點所欲風處也。’當在今曲阜縣南。”

【解讀】

此章為《論語》全書篇幅最長者,且以《先進篇》末章壓軸,足見其重要性。又四子言志,及夫子“吾與點也”之歎,關乎孔門之理想抱負,已成千古絕唱,至今激蕩人心,當細加辨析為宜。

欲悟此章之旨,關鍵是如何理解“吾與點也”這句話。朱子在《四書集注》中曾贊“曾點之學”為“人欲盡處,天理流行”“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等,程子更稱曾點有“堯舜氣象”,或褒之太過。據雲朱子晚年對此注頗有悔意,當門人詢問“與點”之意時,他曾說:“某平生不喜人說此語,《論語》自《學而》至《堯曰》,皆是工夫。”(《朱子語類》)又據楊慎雲:“朱子易箦之前,悔不改此節注,留後學病根。”(《丹鉛錄》)換句話說,孔門本以仕進為本,仕進本以工夫為本,《朱注》對曾點的評價确有過譽之嫌,且與此章後段孔子對子路等三人的肯定之意不符,故朱子晚年悔之。

竊以為,關于孔子為何生發“吾與點也”之歎,當以宋朝黃振的解讀為最中肯。黃氏說:“四子侍坐,而夫子啟以‘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蓋試言其用于世當如何也。三子言為國之事,皆答問之正也。曾皙,孔門之狂者也,無意于世者也,故自言其潇灑之趣,此非答問之正也。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而時不我與;方與二三子私相講明于寂寞之濱,乃忽聞曾皙浴沂歸詠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覺喟然而歎,蓋其所感者深矣。所與雖點,而所以歎者,豈惟與點哉!繼答曾皙之問,則力道三子之美,夫子豈以忘世自樂為賢,獨與點而不與三子哉?”(《黃氏日抄》)而錢穆亦說:“蓋三人皆以仕進為心,而道消世亂,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孔門之狂士,無意用世,孔子驟聞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飲水曲肱之樂,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覺慨然興歎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豈以忘世自樂,真欲與許巢伍哉?然則孔子之歎,所感深矣,誠學者所當細玩。”(《論語新解》)所以此中實有孔子的心理矛盾在:一方面是汲汲于救世而不得,故産生“浮海居夷”之思,從而和曾點的志向産生了共鳴;但當曾點事後向他進一步請教對子路等三人的看法時,孔子又再三重申子路等人的志向是對的,其能力更是不錯的……其用世之心明矣!

關于究竟如何看待孔子對子路等三人和曾點的志向的評價差異及其關系問題,王夫之曾從“虛”與“實”的關系角度有個論斷,現轉引如下:“三子能實而不能虛,則大中至和之精意已失;曾點能虛而未能實,則用行舍藏之道未信諸己。故許曾皙以廣三子,而與三子之為邦以正曾皙。”也就是說,像子路那樣“率爾而對”以及像冉有、公西華那樣緻力于邦國工作,都太拘泥于實務了;而像曾點那樣将一切都歸于一場“春遊”,則又太虛幻輕飄了——總歸均未達“大中至和”之境也,故孔子對兩者均暗含批評。王夫之說:“蓋聖人之道,靜而不挾一能以自恃者,動而不遺一物以自逃于虛;則在天下而為天下,在一國而為一國,凡國之兵農禮樂,皆因其緩而緩之,因其急而急之。質不為粗,文不為精,求而順應,如其量而不盈,則有邦而治之,亦春風沂水也。于春風沂水而見天地萬物之情者,即于兵農禮樂而成童冠詠歸之化。”(《四書訓義》)此即“中道”也、“中庸”也、“時中”也,亦即王夫之所謂“大中至和”之境也,孔門之理想抱負實歸于此,讀者察之。#閱讀海澱#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于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并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論語導讀之2217(論語易讀1126)1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于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