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年來,心理學領域有一個概念被頻繁提起,那就是“原生家庭”,似乎許多心理問題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上。那麼,什麼是原生家庭呢?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又是如何影響他的個人成長的呢?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從童年開始成長的家庭,是相對于成年後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的親人以及他們的關系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童時,我們最直接的學習和模仿對象就是我們身邊的養育者。學習内容不僅是如何與人溝通、夫妻相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往往也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認識自我
蘇格拉底曾經有句名言:“konw yourself”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認識自我是我們一生都為之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感知幸福的能力,而原生家庭則會深刻地影響着我們對于自我的看法。
如果一個人在家庭環境中能感覺到自己是無條件被愛的,那麼,他的自尊水平往往比較高,安全感也更充足。而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和安全感的人自我意識往往更脆弱。脆弱的自我也是現代人“缺愛”“沒有安全感”的根源。
很多時候,生活在被愛包圍的幸福的家庭環境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大部分人也許都有遭遇過一些大大小小的原生家庭問題。
一些典型的原生家庭問題
典型的原生家庭問題包括,在父母情緒不穩定和充滿争吵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經常遭到家人的拒絕和情感忽視;父母離異,導緻其中一方角色的缺失;遭受過家暴或者虐待等創傷經曆;經常被親人打擊和嘲笑。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由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真的就不可彌補嗎?隻能成為自己一生的傷疤了嗎?表面上看,将自己身上出現的情緒問題、心理問題統統推給原生家庭,似乎就能給自己一個不去改變的借口了。
可是,生活是自己的,我們不可能永遠被困在家庭的牢籠中。一個人成長到十八歲後就應該具有一定的擔當,思考如何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收獲幸福,以及做出行為上的改變,比一直糾纏着黑暗的過去更為重要。
認知行為治療
在針對童年創傷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常常會使用認知療法。認知行為治療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适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适應不良的認知”。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不斷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并做出行為上的糾正,也許我們對人生和我們自己都會有一些全新的認識。這是一個不斷和自己和解的過程,需要我們的堅持和努力。如果你想改變,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與自己的童年經曆握手言和,并解決那些困擾自己的問題
2、嘗試着去和家人溝通和交流,用更理智的方式去和父母傾吐自己的心聲
3、改變過去的那種和父母相處的不良方式
4、提高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經營好自己的新家庭,在新生家庭中重獲愛與安全感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超越原生家庭》
《新家庭塑造人》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