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将軍白發征夫淚。
唐代有一大批邊塞詩人。——更往早推,北朝樂府中就已出現了不少描寫塞上風光的詩歌,隻是到唐代,邊塞詩才蔚然成為一個詩派——這些詩人大抵是從征的文人,身份不外是幕僚或高級将領的賓客之類。他們所描繪的,大都是大漠的'壯美,北地的酷寒,元戎的武功,戍卒的艱辛;或以思婦的春國夢斷,來映帶征夫的久役思歸,如此等等。唐代的詩人中,除了嚴武、韋臯,高骈等是擁有兵權的封疆大吏但都并非駐節朔北外,似乎沒有一個是出征塞上的将帥而又兼以詩文名世的人。這些邊塞詩人不曾身負禦敵守土的重任,行動上相對說來是比較自由的。既然去留不很受羁絆,沒有久戍難歸的職責上的限制,因此對欲歸無計的莫可奈何的心情,也不大會有切膚之痛的感受。然而,北宋的範仲淹卻是鎮邊的主帥,身系疆土安危之重,不能輕易卸職。所以他的久戍邊塞的沉抑的思鄉之情,不僅是對從征将土的關懷,亦且是從心底發出來的自身的實感。白發将軍自己的懷鄉病,使他格外能體會萬裡家山的征夫之淚的酸澀。他怅望衡陽雁去,卻不得不因燕然未勒,以濁酒一杯,排遣塞下孤城、長煙落日的肅殺之秋。這樣的感興,使他的詞裡充滿着他自己。
這首詞上片的一、二、四、五句訴之于視覺的,是他自己眼中所見;剩下的一句和下片的“羌管悠悠”訴之于聽覺的,則是他自己耳中所聞。其餘各句,便是他的所感、所思、所為之困惑并因此而承擔的身心的勞瘁。如果詞人不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自己投入他的吟詠,作品就不會有這樣感染人的魅力。
雖然寫景抒懷的句子占了這首詞的十分之八的數量,但這首詞的靈魂,那引起鄉愁的酵母和催化劑,卻是作者所描繪出來的音響,即塞下所特有的“邊聲”。上片是以号角為主旋律的塞下秋聲,下片又主題重現似地吹出了令人不寐的悠悠羌管。這邊聲彌漫着,彌漫着,把去雁、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統統染上了特異的塞下秋景的色彩,連那杯濁酒裡也投入了秋的影子。
秋,将帶來歲暮,在邊地,是愁人的。
這以聲音撥動邊愁、感發懷鄉病的抒情手段,該是有來曆的吧。這不能不讓人記起唐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這首有名的七絕: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一吟味,那意境,那蘆管,那霜,那正是座落在宋代西夏(今甯夏自治區)的回樂峰,豈不都若顯若隐地浮動在範仲淹的這首詞裡,從而令人不無理由地覺得也浮動在他寫這首詞時的心頭嗎?
但範仲淹不是對前人的模拟,而是創造,是詩人靈感的迸發。作家的藝術表現,源于他的藝術認識;而藝術認識,則包括了他的全部生活經曆、習慣、性格、情操、素養和思想。易言之,他的全生命。所謂靈感,是不會從作家的藝術認識之外奇迹地飛來的。靈感,無非就是在創作實踐中,一些蘊蓄在作家藝術認識中的信息,在适當的精神狀态下,通過某種感興的觸媒,不期然而然地躍入了他的藝術構思;于是,或使他突然文思泉湧,或使他很敏捷地獲得了表現他的意象的最精當的形式。他并不故意去效法前人,但他的藝術認識中既然包含着由素養得來的前人的成功經驗,自然會自覺或無意識地運化到他的創作之中。前人的經驗已為他的生活所統禦,成了他血肉的一部分,凝合在他獨有的個性、他的風格之中了。
李益這首詩,不知怎麼總有點衰飒味;而範仲淹這首詞,調子雖也有些蒼涼,但它分明也透出了壯邁的聲音。正象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裡然帶有頹放味的沉郁,但在該曲的慢闆部分和如歌的行闆的若幹樂節中,仍然令人聽到沉毅的,不屈于命運的激昂的聲音一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