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另号醉翁先生,有詩王、詩魔的美稱,唐代著名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唐鄭州新鄭(今日新鄭)人。
白居易祖籍太原,曾祖遷至華洲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祖父因長期在河南做官定居新鄭,白居易出生于新鄭縣東郭宅(今東郭寺村),21歲中進士,後曆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位,晚年居住于洛陽近20年,卒後埋葬于洛陽龍門香山。
白居易一生多次被外放和貶官,但是他始終關心民生疾苦,在中州任刺史時,他盡力減免賦稅徭役,多次組織墾荒,任杭州刺史時,發動百姓修築長堤水閘,擴大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甯)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到了晚年閑居在洛陽時,仍然捐資開鑿龍門附近兩處險灘,以方便航船。
白居易天資聰穎,9歲通音律,16歲便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别》這樣的千古佳句,當時長安的名士顧況看到這兩句時,贊賞他“道得個語,居即易矣。”他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和“考察時政”、“倡導人情”、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産生又是有感于時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是我國繼杜甫之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留下近3800首詩,其中不少名篇如《賣炭翁》、《杜陵叟》、《秦中吟》、《紅線毯》、《輕肥》以及傳頌千古的長詩《長恨歌》、《琵琶行》等,都對統治者的罪惡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同時反應了民間疾苦和百姓的願望。但不乏有寫景抒情的佳作,比如《大林寺桃花》、《暮江吟》、《憶江南》、《錢塘江春行》等千百年來讀起來朗朗上口。
白居易的詩歌,在語言運用上努力追求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連不識字的老歐都能夠聽懂,在風格上主張語言優美、生動自然、音調和諧、形象鮮明。後世稱白詩“看是平易,其實精純”。因此白居易的詩歌在當時和現在都在國内外有着深遠的影響。在9世紀末,白居易的詩歌就已傳到了日本,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