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講的是:作為曾經的摔跤冠軍,馬哈維亞因為沒有金錢的支持放棄了摔跤這一職業,回到了家鄉過着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團火,于是寄希望于兒子,卻沒想到,妻子連生四胎都是女兒。
準備放棄的爸爸,偶爾間發現了女兒的天賦,于是訓練女兒開始摔跤,開始女兒是不情願的,可是爸爸利用自己的權威威逼她們,給予嚴酷的訓練,無限的折磨女兒們的身體,讓她們身心受累,特别是有一幕:為了讓女兒适應環境,推女兒下水,使得女兒差點淹死。尤其令人覺得這個爸爸狠心。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印度女人相夫教子,沒有人認為女性可以從事摔跤這一職業,果然,在父親訓練女兒摔跤的過程中,受到了周邊無數的嘲笑。可是爸爸依舊沒有放棄,後來女兒也從最初的不情願到終于懂得了父親的心意:希望她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最終女兒在父親的耐心的陪伴和教導下終于獲得了冠軍。
至此,女兒也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不再局限于相夫教子的生活,還鼓勵印度千千萬萬的女性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而那個爸爸也在女兒的身上實現了自己的冠軍夢。影片看似是爸爸将自己的夢想強加在不情願的女兒身上,實際上是真正為了女兒們好,希望她們可以掌控自己,獲得選擇的權利。
電影中的爸爸是孩子的領路人和引導者,不斷陪伴着孩子并帶着他們突破傳統,找到了掌控自己命運的鑰匙,至此,好爸爸的特質也就呼之欲出:不做“傳統”的爸爸,做孩子的領路人和陪伴者,鼓勵孩子掌控自己的命運,做到這些,孩子也自然會喜歡這個爸爸。
《摔跤吧,爸爸》
上海師範大學的周穎在《我心中的好爸爸—父親、母親和幼兒對父親角色期望的質性研究》中寫道:
“用兩個詞來形容傳統父親,研究者想到的是:冷硬威嚴、甩手掌櫃。傳統父親一直以來的角色形象似乎都是高大的、嚴謹的;在家長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傳統父親參與家庭的主要方式則是“養家糊口”;對孩子來說,可能傳統的父親是“權威”、“強權” 的代名詞。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模式化的傳統父親所表現出的種種“不可愛”,在“不可愛”的背後,更多的是為了維持“前台”而付出的辛勞。
傳統的父親形象,可能就是父親在角色扮演時有意無意的一種“表達性裝備”。例如傳統父親希望孩子對自己産生敬畏,就會對孩子采用較為嚴厲的教養方式等。通過種種有意無意的“僞裝”,來維持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來維持一種在孩子面前高大威嚴不可侵犯的父親形象。
由此可見,“傳統”的爸爸指的是按照現有社會下生活的爸爸,他們的生活一闆一眼,扮演者嚴厲者的角色,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規規矩矩的生活,正如《摔跤吧,爸爸》電影中的其他爸爸那樣,他們反對女子去做“摔跤”這一職業,他們的思維受到當時環境的桎梏,無法突破。
“傳統”的爸爸,自己的思維受制于環境,那麼,也就自然不會鼓勵子女去做超然于傳統比較“大膽的嘗試”,那麼,子女也隻能受制于當時的環境,何談進步?
鼓勵書寫自己的人生
(三)做孩子的領路人和陪伴者
《我想遇見你的人生》這本書是以類似對話、日記、獨白的散文詩形式抒寫父女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人生感悟,這這部作品看似是父親對生活的感悟,實則表達父親在給女兒領路,教導女兒成長的道理,還很好的表達了父親的愛,這就是對女兒最好的陪伴。
父親關注女兒生命的每一步是如何展開,而女兒生命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反過來影響父親對自身生命的感悟和反思,這都是愛最美的的表現。
書中有這樣一段:
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眼睛,就算去到羅浮宮,也裝不進任何東西到自己的生命裡。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耳朵,在音樂廳一樣聽音樂會,他就不會有感動,不會有愉悅,不會有音樂沖擊出來的體驗。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心,他就無法感染别人的痛苦、别人的興奮、别人的快樂。活在這個世界裡,不同的人會和世界發生不同的關系。我希望你早早準備好,開放自己,讓世界的豐富,通過感官與想象,都變成你生命中的豐富。
這可不就是父親對女兒最好的引導和陪伴,如此的溫情,大概是每一個兒女都想擁有的罷。
父親的陪伴
(四)鼓勵孩子掌控自己的命運
黃磊,著名演員、導演、編劇、監制、制片人、歌手、教師、作家,身兼多職的他還是好爸爸的典型,會鼓勵女兒多多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不會刻意去讓孩子去學習什麼,都是依靠孩子的興趣來的,就像多多她喜歡演話劇,黃磊就會讓她去,還會給她輔導,多多還會烘焙,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去進行的。
我們可以想象到,多多長大了也一定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自己選擇并決定去做喜歡的事,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曆程。
和孩子一起進步
(五)普通人如何做一個好爸爸?
那,既然知道了好爸爸需要具備的品質,我們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呢?下面通過以上論述,并結合《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中的影響》以及實際情況,談一談普通人該如何做好“父親”這一角色。
- 不以“父親”這個權威給自己做标簽,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去對待,不對他們擺架子,和他們做“朋友”,比如遇到事情,用朋友聊天的形式去解決,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以父親的身份去打罵,這樣孩子隻會越來越害怕父親。
- 積極的參與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和孩子說說自己的經驗,積極的引導并影響孩子。不要不懂裝懂,或者以“父親”這一權威角色歪曲事實,不懂就和他們說,無須擔心會損壞“父親”這一形象,展現更真實的自己,孩子會更喜歡你。
- 凡事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們感興趣的事情,要多鼓勵,如果覺得他們的意見不對,也要耐心的指出,不能以“我就是道理”、“我就是對的”、“我就是權威”等标簽去職責教育孩子,這樣孩子隻會越來越叛逆,也無法獲得更好的成長。
期望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一個父親:
“爸爸,爸爸,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孩子,你是我的寶貝,你就是你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往想去的地方,這是我對你最大的期待。”
我是@解語小花,歡迎關注我,持續分享好文幹貨,讓我們一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