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

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06:59:34

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本期主持:江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

本期主持:江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本期主題:明德的内涵和時代意義

主持人語

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呼喚着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本期圍繞“明德”問題發表的三篇探讨文章,對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明德意涵的曆史演變、明明德于天下的時代意義等問題做了初步闡述,希望能引發對此問題的進一步探讨。

明德孕育于中華民族誕生之初,貫穿于中華文明演化的整個曆史進程,它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血脈和靈魂,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因和精髓。明德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意涵,但也有融透其中的基本精神。不同時代的中國價值觀,既是這種基本精神的傳承,也是它的彰顯,中華民族精神、中國人民的性格就是在不斷傳承和彰顯明德的過程中凝練和塑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明德在當代的弘揚和創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和培根鑄魂,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而這正是今天我國道德和文化建設所追求的目标。

明德的基本精神

明德,是彰顯于天下的大德,這種大德乃是對人的善本性加以發揚光大所形成之德。人的善本性是對天地萬物之道的秉承和體現,因而明德乃是與天地萬物相通之德、天人合一之德。

“德”作為道德概念出現于殷商西周之際,但“德”的觀念源遠流長,在《易經》中就包含着深刻“道”與“德”的意蘊,它充分體現了中華先民将德奠基于道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就是明德的傳統基因。在《尚書》中,“明德”之“明”既作動詞用,也有名詞的含義。作為動詞,明德意指彰明道德,而作為名詞,明德的意思是得到彰明的道德。《大學》中講的“明明德”指的是要将得到彰明的道德廣布于天下,即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凝練于其中的基本精神數千年來熠熠生輝,不斷發揚光大。

“崇道貴德”精神。中國文化把道視為萬物的本根,這種道就是終極實在,是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真理和終極價值。“德”是指對道有所得,即“得”。這種“得”首先是并主要是生命對道的獲得,或謂之“天賦之得”。因為有這種先天的禀賦,人後天才能對道有所領悟以至得道。在儒家看來,相對于這種“天賦之德”,對道的領悟、體認和踐行之得,可稱之為“人為之德”。萬物都尊道貴德,人作為萬物之“貴”,更應如此。因此,人應該識道、得道、行道,使自己成為有德(得)之人,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尊崇道、珍視德。崇道貴德充分體現了明德的民族特色。

“自強不息”精神和“厚德載物”精神。這兩個命題出自《象傳》對《易經》中乾卦和坤卦卦辭的解釋。自強不息表達的是道德之人(君子)應追求的乾(天)之德。其基本含義是天道剛健,運行無忒,君子要效法天道,終生自勉前進,不停地發憤圖強。自強不息作為一種内心信念和價值要求,是激勵人們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強大精神力量。厚德載物表達的是君子應追求的坤(地)之德。其原意為大地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法大地,修養厚實的德性,包容萬物又載養萬物,以完成上天賦予的使命。與“自強不息”側重于強調個人和民族自立自強不同,“厚德載物”更強調個人和民族要有寬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廣闊胸襟。厚德載物與自強不息是明德的實質内涵,它們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相互激勵,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兩大支柱。

“明明德于天下”精神。這是《大學》提出的“大人之學”的宗旨和目标,它是一種從修養身心到仁愛他人、從格物到至善的立體追求。“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揚人内心中得到彰明的德性。而一個人明明德不僅是為了自己具有德性品質,而且是為了愛人,即所謂“親民”,而愛人正是明明德的體現。個人的德性品質和愛人行為達到的完美境界,就是至善。因此,有志于成為君子的人,在德性和德行方面都追求盡善盡美,使個人彰明的德性見諸德行,惠及他人、民衆直至萬物,達到“民胞物與”的崇高人生境界。明明德于天下鮮明表達了明德的踐履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明德的弘揚

明德作為一種基于道的德,實質上是中國價值觀的内核精神,它體現在中國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觀之中。

在遠古的堯舜禹時代,明德體現為一種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以“五福”(壽、富、康甯、攸好德、考終命)為追求、高度重視“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推崇德治,“明刑弼教”。夏商西周在弘揚遠古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天命觀和宗法制度為基礎、以維護王權統治為中心的價值觀。它在進一步強調德治的同時凸顯了社會規範的作用,以禮治作為德治的主要手段。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形成了在中國曆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皇權專制主義價值觀,它旨在維護皇權專制統治,但作為其核心内容“三綱五常”中的“五常”,以及作為禮治和法治基礎的德治等,亦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明德内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正在培育并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明德的基本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豐富和創新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明德在現代文明時代的體現,徹底破除了傳統價值觀的王權制及其宗法制和天命觀基礎,使其中的許多糟粕被剔除,優秀的内容得到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取和繼承了不少合理的傳統價值觀念,包括整體為重、以民為本、以德治國、教化為先、其命維新、和而不同、天下情懷,等等。在繼承其合理内容的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一些根本性的傳統價值觀念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正是在弘揚明德和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适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鬥目标,以個人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生态全面改善為主旨,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治國方針。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作為明德傳統内涵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升華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世界謀大同”。這種升華進一步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明德根本精神和崇高境界的繼承與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尚在培育中的價值觀,它也是一個開放的觀念價值體系,需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和世界文明中吸取營養和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批判吸收了一些外來的先進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有在從傳統價值觀和外來價值觀中汲取滋養的同時拒斥、剔除其中的消極因素,才能創造性地把明德發揚光大并無愧于後世地傳承下去。

以當代明德培根鑄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了“培根鑄魂”的重大課題。對于當代中國來說,“根”就是數千年以來生生不已、綿延發展的明德,它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标識;“魂”則是正在引領中國走向偉大複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鮮活靈魂和不竭動力。培根就是要厚植明德,鑄魂則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涵化人心。今天,厚植明德就是要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不斷完善它,使之真正成為當代中國人民之魂,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明德。

以明德培根鑄魂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學者肩負着特殊的使命擔當。學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構建者、闡釋者,也承擔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和涵化人心之責。新時代的學者要擔當起這一神聖使命,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應有貢獻。一方面,要有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勇氣和功力,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另一方面,要承擔起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履行以德化人、以德育人、以德培元的使命。

我國學界目前還存在着一定的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學者對培根鑄魂職責的履行,也是導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于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的重要原因。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唐人孔穎達對“三不朽”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衆”“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學者不僅要追求立言,而且要講究立德、立功,隻有同時關照“三不朽”,才能做出不辜負時代和曆史的學術精品,才能成為其思想和學說功在當代、利在後世的學術大師。北宋張載(橫渠)提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而将生之剛健有為、積極入世的精神境界和處世态度推到了極緻。“三不朽”也好,“四為”也好,它們都意味着人的生命雖有終結,但人可以做出貢獻永存世間的真學問。這種對真學問的追求,正是古聖先賢超越有限生命而追求不朽精神、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人格高尚的獨特形式。真學問才能惠及當代和後世,虛假學問不過是過眼煙雲。真學問就是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訴求的真理,就是能夠融入明德傳統的精華。

“三不朽”和“四為”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的前提在于自我完善,在于修身立德。《大學》把修身視為明明德于天下之本,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認為隻有認識到了“本”的重要性,才算具有最高的智慧。但是,修身并不純粹是為了修養身心,而是要明明德于天下。孔子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稱“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大學》更把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本。一言蔽之,先哲的這些經典說法都是強調學者要有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新時代的使命擔當要求學者弘揚先賢的宏偉志向和大家氣度,修身立言,做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真學問,努力成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不朽”學者。而這也正是民族、國家和人民對學者的殷切期待。

(作者:江暢,系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哲學學院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