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十二章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論語十二章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16:25:30

高考語文《論語》部分押題課——附押題測試題(含答案)

第一講: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重點選段】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很多名言,如《論語第二·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十二章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論語押題課第一講)1

譯意: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随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曆,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确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确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論語十二章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論語押題課第一講)2

【高考精準押題】

1,“三十而立”這句話有人翻譯為“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有人卻翻譯為“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你同意哪一種翻譯方法?請說明理由。

2,這段文字,據唐人柳宗元《與楊晦之書》說“孔子七十而縱欲”,不但“從”字寫作“縱”,而且從“心”字絕句,“所欲”屬下讀。“七十而縱心,所欲不逾矩”。

談談你是否同意柳宗元的句讀标法。

參考答案:

1,同意“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的翻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志做學問,那麼,經過十五年的努力,經驗豐富了,人生也得到磨練了,那麼,三十歲的時候,就能自立于世。需要獨立的去面對這個世界了。“立”就是不動,站住的意思,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确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2,不同意柳宗元的句讀标法。

原文中的句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70歲,便随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這裡面的“從”是遵從,順從之意,随心而為。而柳宗元的句讀,把“從”字寫作“縱”字,“縱”有放縱之意,含貶義。如果是放縱自己的欲望,怎麼又能做到不超出規矩呢?所以,柳宗元的句讀标法不可取。

論語十二章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論語押題課第一講)3

【真題訓練】(答案在下一期公布)

海澱區2018屆高三查漏補缺語文試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段文字,據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句讀可以标點為: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分别指出上面兩種不同标點的引文中孔子對人和馬的态度。

(1)

(2)

2.結合孔子的仁愛觀,談談你對後一種句讀的看法。

2.結合孔子的仁愛觀,談談你更認同上面哪一種标點。

【參考答案】

1.(1)貴人賤馬 (2)人、馬并重(或“先人後馬”)

2.這種句讀體現了後儒對孔子的推崇,但“人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為孔子的“仁”并非兼愛,他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

2. 答案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