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驚歎的經典作品?作者:陳偉科首演于2002年的舞劇《風雨紅棉》,甫一上演便引起轟動,并一舉摘取文華獎舞劇《風雨紅棉》取材于大革命時代廣州起義烈士周文雍、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作品從現代視角出發來塑造革命者形象,在藝術形式上大膽突破,通過形體動作、音樂語言以及優美的畫面感染觀衆,讓觀衆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啟迪在廣東歌舞劇院建院70周年之際,經過10個多月的重排,這部藝術精品終于得以重現舞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讓人驚歎的經典作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者:陳偉科
首演于2002年的舞劇《風雨紅棉》,甫一上演便引起轟動,并一舉摘取文華獎。舞劇《風雨紅棉》取材于大革命時代廣州起義烈士周文雍、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作品從現代視角出發來塑造革命者形象,在藝術形式上大膽突破,通過形體動作、音樂語言以及優美的畫面感染觀衆,讓觀衆在欣賞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啟迪。在廣東歌舞劇院建院70周年之際,經過10個多月的重排,這部藝術精品終于得以重現舞台。
舞劇《風雨紅棉》用浪漫的創作手法表現陳鐵軍、周文雍之間的故事,清晰地展示了兩個人相識相知、建立深厚感情、假扮夫妻、參加起義、起義失敗、被捕獲刑,以及在刑場上舉行婚禮的經曆。作品首先表現了陳鐵軍毅然決然地掙脫世俗束縛的場景。王闵瑞飾演的陳鐵軍被紅綢裹住,群舞在台上來往行走。主演與群舞的運動線路完全相反,清晰地表現出了主演與群舞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出陳鐵軍的叛逆思想,以及她不願意遵循落後社會倫理的心态。
随後,由群舞演員圍住主演,主演在群舞的“掩飾”下掙脫紅布,變身文藝女青年。人物塑造十分簡練,叙事絲毫不拖泥帶水,在滿足觀衆求知欲的同時,也顯示了編導在創作時所做的思考,增強了舞劇的真實感和現代感。周文雍與陳鐵軍在路上擦肩相遇,不約而同地回眸相望,為後續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後來兩人在茶樓裡再次相遇,共事後又從陌生走向了熟知。這些情節都是極好的雙人舞題材,有效增強了該劇的可舞性和戲劇性。兩名主演均為90後演員,憑借青春氣息和蓬勃力量,演繹和表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展現了革命者的熱情和鬥志,引發了年輕觀衆的普遍共鳴。
《風雨紅棉》沒有使用舞劇較常見的虛實結合、空間切換的手法,而是注重舞美的寫實效果,增強了舞劇的寫實性。如舞台上的騎樓、鬧市中的茶館、白色的雙人床、戒備森嚴的警署、陰雲密布的刑場等,都以寫實手法還原了當時的社會場景。不少場景,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兩位主演在雨中釋放自我的場面、劇目結束時漫天的紅棉等,暗示着不論風雨多大,革命者都會在一起勇敢地面對困難。又如,雨後的賣花小姑娘抽出一朵紅色的花給男主,讓男主送給女主,增強了舞劇的戲劇效果。這個瞬間,讓觀衆感受到了一種浪漫的情緻,與後續的悲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再如,在下半場,兩位主演被困獄中,眼前浮現出起義失敗後被殺的同志。其間,賣花小姑娘在努力尋找自己的母親,經過不斷尋找,突然抱起其中一位舞蹈演員搖晃,撕心裂肺地喊着“媽媽”,強烈地觸動了觀衆的心靈。用舞台藝術作品展現戰争的殘酷,用悲劇觸動觀衆内心最柔軟的地方,進而引發對人性的思考。這讓我們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和當下生活的寶貴,深刻感受到人性的複雜,認識到善惡變換往往隻在一瞬之間,從而表現出對光明的渴望、對戰争的批判。這正是複排舞劇《風雨紅棉》的意義所在。
舞劇《風雨紅棉》在複排過程中,創作團隊對雙人舞段進行了修改。金超、王闵瑞、孫然等幾位年輕舞蹈演員娴熟的表演,配合奇妙的燈光效果,不僅使整個故事更加震撼人心,還賦予了作品更好的觀看效果。在視覺色彩上,舞台上除了黑、白、灰之外,着重突出了一種顔色——紅色。紅棉,花紅如血,盛開時就像一團團在枝頭燃燒的火苗。舞劇取名《風雨紅棉》,便是取其“紅色火苗”的意思。紅色在作品中,成為革命、愛情、浴血和洗禮的象征。
複排,是一次精神與藝術的回歸。《風雨紅棉》經過歲月洗禮後重返舞台,再次獲得一緻好評。這一案例,值得深入研究。首先,複排經典作品除了要有優秀的表演團隊外,主創團隊的深思熟慮和大膽決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風雨紅棉》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承了經典,還在于賦予藝術更加厚重的價值。
“輕輕地呼喚你們的英名,多少年過去我依然地心痛……你們的故事我在聽。”劇中這首歌曲,長久地回響在筆者的腦海中。細細品味,仿佛能夠明白主創團隊的良苦用心。藝術創作,就應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找到最适合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經典作品流傳下去、曆久彌新。(陳偉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