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洵與六國論

蘇洵與六國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2:35:33
指桑罵槐之蘇洵借古喻今,千年不衰《六國論》

蘇洵與六國論(指桑罵槐之蘇洵借古喻今)1

指桑罵槐是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六計。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強大的勢力要想控制弱小的勢力,應該以警告的方式去誘導他。剛強而不偏激可能得到人們的信服。冒險行事,果斷而又勇敢,也能使人順從。

“指桑”“罵槐”說明不想或者是不能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需要通過另一方旁敲側擊。不能直接“罵槐”比如,臣子上奏,不能直抒胸臆,可能遭受迫害,就隻能委婉的借古喻今。不想直接“罵槐”,領導對于屬下,有時候照顧屬下的面子,不直接批評,旁敲側擊,這時候自己就要警醒。指桑罵槐總的來說就是避免直接的沖突,留有轉彎的餘地,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面。

實戰分析蘇洵借古喻今,千年不衰《六國論》

提起唐宋八大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蘇氏三父子,父親蘇洵,哥哥蘇轼,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相對來說,蘇轼在今天會更熟知,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讓人如癡如醉;蘇轍的《曆代論·漢光武上》專以一身任天下,其志所不見,力之所不舉者多矣。讀來令人警醒。

六國被秦朝所滅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三蘇”每人都寫了一篇《六國論》,相對來說蘇洵的《六國論》,由“弊在賄秦”破題,層層遞進,氣勢充沛,邏輯缜密,借古喻今意希望宋朝的當政者能夠吸取曆史的教訓,這正符合蘇轍所說的“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蘇洵與六國論(指桑罵槐之蘇洵借古喻今)2

蘇洵大緻生活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是真宗的第六子,李宸妃所生,被劉後奪去養為己子。真宗駕崩後,仁宗年幼,大權一直被劉太後把持。劉太後崩,二十三歲的仁宗親政。仁宗為人寬厚,曆史上著名的包青天就是在仁宗朝。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對外上主要有對西夏作戰,宋遼的重熙增币;對内有南方的侬智高起義,冗官、冗兵、冗費嚴重,慶曆年間重用範仲淹改革,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由于反對勢力太大,仁宗搖擺不定,導緻變革失敗。仁宗朝的表面繁榮,隐藏着巨大的危機,有志之士居安思危,奔走相告,蘇洵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的《六國論》。蘇洵的《六國論》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不在于總結六國的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六國論》的開篇就指出,六國破面,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賄秦。為什麼蘇洵要着重突出“賄秦”?石敬瑭為對付李存勖,向遼割去燕雲十六州,後周至有宋一朝始終沒有收回,導緻北方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騎兵長驅直入,宋太宗在“斧聲燭影”中繼位,也想恢弘志士之氣,建立威望,曾兩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宋朝的心裡也發生了變化,開始有了恐“遼”症。真宗繼位後,遼軍南下深入宋境,宋朝上下如驚弓之鳥,好在宰相寇準堅持,真宗親征澶州督戰,才穩定局勢。最後宋遼議和簽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币銀10萬兩、絹20萬匹。仁宗時期,宋朝的藩屬黨項首領李元昊脫宋,建立大夏政權。宋朝興師問罪,宋夏戰争爆發,結果宋軍屢屢受挫,李元昊三敗宋軍。最終的結果是李元昊接受宋朝的封号,宋每年賜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其餘的賞賜不等。遼國趁火打劫,宋朝内外交困,隻好增加對遼歲輸的金帛,史稱“重熙增币”。宋朝用金錢換和平,所以蘇洵開篇明義。

緊接着蘇洵就說“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斷的給遼、西夏輸送金帛,是飲鸩止渴,輸送的越多,宋國的國力就會越薄弱。遼、夏的欲望不會停止,尤“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惡訓循環,這是滅亡的道路 。

既然不能靠“賄賂”換取和平,那就要靠刀把子。所以第三段蘇洵就列舉了燕趙的例子,“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賄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主張當政者要要抵抗,要用武力,不能一味的委曲求全。那麼趙為什麼滅亡呢?一是“洎牧以讒誅”趙王聽信讒言李牧無辜被害;二是邯鄲被占,趙王也就作鳥獸散,沒有堅持武力鬥争到底;三是各國隔岸觀火,見死不救,趙國“智力孤危”。蘇洵是借此向當政的表明,要任用賢達之士,不要聽信讒言,要親賢臣,遠小人,恢弘志士之氣。

面對六國覆滅,再結合今天的局勢,蘇洵痛心疾首的發出“嗚呼!以賄秦之地,封天下之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蘇洵表面說的是六國的事,其實是在告誡宋朝的當政者,與其把金銀錢帛大把大把的送與遼與西夏,不如用來獎賞有功之臣,搜羅天下的有志之士,富國強兵。

最後一段就有唐朝杜牧《阿房宮賦》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的意味了。還是告誡當政者,殷鑒不遠如果不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離危亡就不遠了。

曆史是有因果的,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俘,宗室蒙羞,從此南宋偏安一隅。

指桑罵槐運用有幾個境界,第一種就是蘇洵的這種借古喻今、借物詠志,文章恣意張揚、铿锵有力,振聾發聩;第二種就是旁敲側擊,不便于直接的警告、留有情面,做人就要有自知之明。第三種就是我們常理解的罵街,但又不直接罵,而是拐着彎的冷嘲熱諷,這是指桑罵槐最低級趣味的運用。

蘇洵與六國論(指桑罵槐之蘇洵借古喻今)3

附: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寝。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