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大菩薩,曆來有不同的說法。我們一般以智、行、悲、願來表示文殊之大智、普賢之大行、觀音之大悲、地藏之大願,則稱四大菩薩。
有關于文殊在佛理方面的辯才有一個小故事,說一位大居士對佛法非常感興趣,并且有高超的智慧和廣泛的知識,總之非常厲害,釋尊的徒弟們都不敢跟他辯論。于是這位居士就裝病想要引誘佛徒們前來問病,如此就能開戰辯論。釋尊了解他的心思,就派了諸位菩薩中辯才第一的文殊前去探病。文殊一出現,一場驚心動魄的問答就開始了,一大批中外信士都來聽法,這就是後來常被繪在文殊殿的“問疾品”的故事。
普賢,也被翻譯成“偏吉”,他是德行的化身,恰好與上文的文殊形成對照關系。據說,他能夠延長人的壽命,而且他也曾發過宏願,立志為佛法的普及服務,因此他被美稱為“大行普賢”。佛教逐漸興盛以後,峨眉山就成了他東來傳教的道場,故而一直香火旺盛。他與法華經淵源頗深,據說他身為菩薩的時候,聽說佛在婆娑世界講法華經,趕緊大老遠跑過去聽,結果還是沒趕上,于是他像即将入滅的佛請求能夠守護這部經書,獲得了欣然應允。
有傳說稱他在人間有化身,叫做金覺喬,是新羅國的王子,長得健壯而且骨骼奇特,号地藏比丘,在唐朝時來到中國,遊曆了一段時間後在九華山苦修。後來有人見他身為一個王子卻生活清苦,很是同情,便想要為他建一座寺廟。九華山的地主就問地藏要多少土地,他回答說袈裟那麼大就已經做夠了,沒想到袈裟越扯越大,最後将整個九華山都占了,所以整片山都成了地藏的供養地,這個山原本的地主也成了他的護法。
故而很多小說裡的人物一遇到災難或者好事,總會念其名号以示求救或感謝。他在普度衆生時,勢必要以化身的形象出現在衆人面前,故而他的化身非常多,甚至可以居于各類神佛之首。由于他常常化為女身進入求救婦人的閨閣,所以受到了女尼們的推崇,經常被作為尼姑庵的主神供奉。據一位來華的印度僧人指認,普陀山是他顯靈的地方,因此此山被作為他的道場。信奉佛教的東南亞諸國的人們,每年的二月六月和九月都會過來朝拜。在近代以後,這座山幾乎成了我國最國際化的道場。
文|江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