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鋼軌上的慢行者?【春運進行時】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鮑 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行走在鋼軌上的慢行者?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春運進行時】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鮑 鑫
“停,停,聲音異常!波形異常!”1月25日,農曆小年,上午8時10分,瓦日鐵路紅旗渠特大橋上寒風凜冽,坐在雙軌探傷小車執機席的趙海波發現異常波形後,立即下令停車确認。
瓦日鐵路是世界上第一條按30噸軸重标準建設的重載鐵路,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資源運輸通道,年均通過貨車1.8萬對,運量超過8000萬噸。春運期間,平均每天通過重載貨物列車58對。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瓦日鐵路紅旗渠特大橋高近30米,兩條正反800米的小半徑曲線構成一個長大的S彎。當萬噸重載列車通過時,火車的蛇形運動會對線路正反兩面産生嚴重沖擊。長此以往,就會使鋼軌産生嚴重側磨,逐漸形成核傷、裂紋及其他傷損,危及行車安全。
趙海波是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安陽綜合段探傷工區的副工長。他當天的工作就是帶領9名平均年齡31歲的探傷工和紅旗渠車間8名線路工一起在瓦日鐵路紅旗渠特大橋上進行鋼軌探傷、焊縫探傷、線路檢查和維修作業。
橋上天寒地凍,在小車行進的過程中,寒風夾着雪渣撲面而來,打在臉上如刀割一般。他們不僅要精心操作,還要目不轉睛地盯着儀器顯示屏,以防錯過轉瞬即逝的異常出波。
“軌道底部有一些儀器探查不到、眼睛也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我們準備了小鏡子通過反射來查看,以便發現軌底一些細微傷損。”已經考取二級探傷證的張興坤說。
“我們的工作很像醫生給患者做B超,利用超聲波對鋼軌進行探測,對發現的傷損鋼軌和傷損焊縫進行及時加固或更換。因為每天趴在線路上對鋼軌‘望、聞、問、切’,還得了‘啄木鳥’的美譽。”再有6個月就要退休的探傷工區工長劉俊希自豪地說。
“用雙軌探傷儀進行全面‘掃描’、單軌便攜探傷儀進行精準‘複核’、焊縫探傷儀進行重點‘透視’,是在長大曲線上提早發現‘内傷’,治療‘未病’的黃金組合。”安陽綜合段綜合車間副主任王建偉介紹。
“每次作業完,雙手都被凍得發紫,雙腿發麻站不起來。”長時間的下蹲,讓31歲的胡繼衆也有點“吃不消”。
軌檢儀檢查數據顯示,瓦日鐵路下行K620 810米處,鋼軌高低–9毫米,如果不及時整修,病害還會繼續惡化,甚至造成晃車。
面對高低超限,今年55歲,即将退休的紅旗渠車間維修工區老工長暴國田沒有将超限點進行簡單的起道搗固。
“高點!再高!再高……好!”“向左!走!再走……好!”與鋼軌打了30多年交道的暴國田深知,在小半徑曲線上,僅僅對高低進行調整,随着重載列車一次次“拐彎”“側磨”通過,水平、圓順度還會發生變化,所以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綜合“矯正”。
綜合“矯正”,需要暴國田帶領七八個線路工用螺栓機擰開軌枕上的螺絲帽,用起道器擡高鋼軌,在鋼軌下插入調高墊片、用撥道器左右平移鋼軌,再用“小蜜蜂”内燃搗固機對道砟進行搗固夯實……
一套程序結束後,暴國田整個身子趴到鋼軌上,耳朵和臉幾乎要貼到地面,眯着眼睛目測檢查維修後的軌道是否平順,再通過軌道檢測儀測量确認無誤差後,才算結束這一處病害的處理工作。
一陣陣寒風吹過,即将退休的老黨員劉俊希、暴國田以及年輕黨團員們的臉被吹得通紅,他們在冬日寒風的呼嘯中,守護着春運路上的安全暢通,為冬日裡的千家萬戶帶去溫暖和光明。
在距離這座大橋五六公裡的地方,就是被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早已成為守護大橋職工的價值追求和動力之源。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8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