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畫中所描繪的河曆來被認為是汴河,而很多人認為,這條河并不是正河,而是别浦,即用作渡口的自然河。周邦彥《蘭陵王·柳》又有『漸别浦萦回,津堠岑寂』之句,其中的别浦,并非送别之浦,而是别通之浦。唐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引晉周處《風土記》釋浦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因浦之别通,往往又有津渡之用。
對于别浦津渡,現存宋人詩詞委實涉及不少,如陸遊『斷岸通别浦,孤舟入春煙』即是描寫堤岸斷開、通于别浦的情形;『嶺下晨炊黍,津頭暮系船。寒潮吞别浦,老木慘蒼煙』是描寫别浦渡口(津頭)的情形。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528.7cm×24.8cm 故宮博物院藏
宋張至龍的《北津》有:『船過别浦波痕沒,堠立當塗裡界明。古木雲邊僧住處,落花風裡鳥啼聲。青山莫道渾無事,日與行人管送迎。』這是描寫别浦渡口的設置與迎送情形,更是與周邦彥的描寫非常接近。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528.7cm×24.8cm 故宮博物院藏
宋王禹偁《寄汶陽田告處士》有『汶水年來漲綠波,先生居此興如何。門連别浦閑垂餌,宅枕平沙好種莎』,宋晏幾道《留春令》有『别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裡。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描寫的都是宅居、高樓與别浦相依相連的情形;呂祖謙《晚步溪上》有『别浦歸舟争占岸』,王志道《賦江湖偉觀》有『帆歸别浦魚鹽聚』,描寫别浦停泊歸舟、彙聚魚鹽的情形,這些都是與《清明上河圖》非常相近的。因此,可以認為畫中所描繪的河當是别浦,即用作渡口的自然河。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528.7cm×24.8cm 故宮博物院藏
自此别浦至汴河,應有較大水位落差。如前所引,汴河時常『淺澀』『淺漫』,為了調解水位,除了有前引的『為木岸狹河』的解決方法外,通過了解中國水利史可知,還應該有更為普通、常見的古老堰壩及唐時就廣見于記載的鬥門(一種可啟閉的水閘)的使用。
張擇瑞畫作 網絡圖片
細讀《宋史·河渠志》亦不難找到汴河使用堰壩、鬥門的記載,如:『仁宗天聖三年,汴流淺,特遣使疏河注口。四年,大漲堤危,衆情恟恟憂京城,诏度京城西賈陂岡地,洩之于護龍河。六年,勾當汴口康德輿言:「行視陽武橋萬勝鎮,宜存鬥門。其梁固鬥門三宜廢去,祥符界北岸請為别窦,分減溢流。」』其中的『疏河注口』『洩之于護龍河』『請為别窦』等皆涉堰壩鬥門之用。
另外,汴河河堤還存在着前引沈括所言的『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的情況,所以,畫中所繪之别浦(自然河)至汴河,當存有較大的水位落差,如同從下升到上,逆水且升斜坡,人正與畫中的兩處拉纖場景相應。
内容整編自:黃傑《『上河』即『上汴河』———《清明上河圖》之『上河』命意考》《榮寶齋》2019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志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