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佛手瓜不能吃,緻癌!”聽了這話,蘇阿姨臉都綠了。
蘇阿姨的兒子第一次帶着女朋友小莉回家來吃飯,她又興奮又激動,當天準備了一大桌子菜招待小莉。
沒想到的是,這頓飯還沒開始吃就結束了。
小莉來到餐桌前看到一盤佛手瓜後當下臉就拉下來了,苦口婆心地跟蘇阿姨說這個菜不能吃,會緻癌,因為佛手瓜在炒制的過程中會産生丙烯酰胺。
說完小莉就拿着自己的包離開了飯桌,蘇阿姨十分不悅,覺得小莉是在胡說八道。當天飯局不歡而散後,蘇阿姨十分不開心,讓兒子和小莉分手,這麼沒禮貌的女孩子她不要。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蔬菜緻癌的言論引發熱議,很多人在聽完傳言之後覺得十分害怕,不敢再吃這些蔬菜。然而,這些說法真的可信嗎?接下來,小妙帶你挖掘真相,還原事實。
佛手瓜是一種葫蘆科梨瓜屬植物,自19世紀初傳入我國後進行了多次的引種,現如今各地的餐桌上都十分常見。
作為蔬菜的一種,佛手瓜内含有的營養價值很高,包括有豐富的水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均是人體所需的成分,食用後對健康有一定好處。
同時,佛手瓜内還含有至少17種氨基酸,其中包括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成分。
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組氨酸成分,組氨酸是遺傳物質一組蛋白内的主要成分,可參與核糖核酸酶、糜蛋白酶等的活性中心,具有抗潰瘍、促進細胞再生等作用,對于健康而言有積極意義。
但對此我們也需要持有正确心态,佛手瓜隻是食物的一種,不能盲目将其作為治病、保健的食品,這是不科學的。
網傳佛手瓜在經過炒制之後會産生緻癌物丙烯酰胺,人在食用後也容易發生癌症,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雖說佛手瓜在高溫烹饪時,其内裡的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會産生美拉德反應,繼而會生成丙烯酰胺。但這其實是生物化學反應中非常基礎的一種,美拉德反應可以讓食物的顔色以及香氣變得更加誘人。
丙烯酰胺的确是一種潛在緻癌物,世衛組織将其列為了2A類緻癌物,也就是對人類沒有充足緻癌作用的物質。并不是說人吃了就一定會緻癌,癌症的發生絕不是某一種食物會引起,它是由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結果。
國際權威雜志《食品和化學毒物學》中指出,丙烯酰胺的安全上限量為2.6μg/kg體重,以一個60kg體重的成年人為例,需要攝入156μg的丙烯酰胺才能達到上限;神經毒性的限值為40μg/每kg體重,60kg體重的人需要攝入2400μg。
這兩個數值的丙烯酰胺量,需要一次性攝入幾十、上百斤的佛手瓜,這顯然是無法做到的,所以無需過多擔心。即便是攝入超過安全的量,也不一定就緻癌。
相較于爆炒的烹饪方式,更推薦大家日常用水煮、清蒸以及涼拌等方式烹饪佛手瓜,這些清淡的烹饪方式可以減少佛手瓜内丙烯酰胺的産生。
且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清淡的烹饪方式也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内的營養成分,對于健康而言是相對有利的。
另外,日常吃蔬菜建議即做即吃,最好不要将蔬菜放置過長時間,否則其内裡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大大增加,食用後對健康不利。
除了佛手瓜以外,還有不少的蔬菜也被傳有緻癌作用,說其已被列入“緻癌名單”。這些說法其實也不可信,跟随小妙一一來看。
1.木耳
傳言稱新鮮木耳内含有光感物質卟啉,人在攝入後照射陽光會引起皮膚瘙癢、發炎等,嚴重的甚至會誘發皮膚癌。事實上,很多的食物内都含有卟啉,如芹菜就是個有名的光敏食物,這不是個多稀奇的成分。
就目前臨床上的數據表明,卟啉病的發生是因為遺傳因素導緻患者無法正常代謝卟啉,與食物的攝入沒有之間聯系,日常可以放心攝入含有卟啉的蔬菜,無需擔心。
2.西紅柿
傳言稱,未成熟的番茄内含有大量生物堿,攝入過量容易誘發人體中毒,且會對胃部帶來較大的損傷,嚴重的會誘發胃癌、腸癌發生。的确,未成熟的番茄内含有生物堿,大量攝入會誘發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出現。
但随着番茄的成熟,其内裡的生物堿含量會降低、消失,日常攝入熟透的番茄不會有這類問題出現,無需過多擔心。
3.蕨菜
蕨菜會緻癌的說法也非常深入人心,主要是因為其内裡含有原蕨苷、蕨内酰胺、苯草酸等緻癌物,又以原蕨苷的毒性最強。該物質經過水解後會産生緻癌性很強的二烯酮類化合物,會導緻DNA改變、具有緻癌作用。
但任何不談劑量的說法都是在“耍流氓”,将投喂給小鼠身上會緻癌的劑量換算到人體身上,想要達到可緻癌劑量需要每日攝入350~3.5kg蕨菜,且需要連續食用20年,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蔬菜會緻癌的言論,對于這些我們要學會甄别,沒必要因為一些莫須有的言論而影響自己的生活。#謠零零計劃##頭号周刊#
參考資料:
[1]李豔鳴.蕨菜緻癌可信嗎?[J].中國保健食品,2013:9-9.
[2] 馮敏 ,肖正璐 ,張紅霞 ,李欣 .佛手瓜的營養成分及開發利用[J].現代園藝,2018
[3] 《吓傻!這種蔬菜千萬不能吃,會緻癌?很多人毫不知情…》.科普中國.2021-01-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