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文化底蘊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在勞動生産之餘,經過不斷地實踐推理,總結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随着朝代的更替變遷,一直代代流傳至今。
在這些俗語中,包含着許多關于新年的俗語,它們成為了那個年代人們歡度新年的一個準則。其中關于除夕夜的俗語——“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更是成為了家裡老人過年最常提起的一句俗語。
這句俗語的含義是:在除夕夜這一晚,是新年與舊歲的交界點,在五更時分,人們從舊的一年邁入新年的大門。在這晚,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年夜飯。吃過年夜飯後,大家還要通宵守歲,寓意辭舊迎新。
那麼通宵守歲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根據記載,這個習俗最早開始于晉代,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在西晉周處的《風士志》中最早記載了除夕守歲: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别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除夕夜,大家互相贈送禮物和祝福,男女老少一起吃年夜飯,大家通宵守歲,直至天明。後來到唐朝時期,“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俗語越來越受人們歡迎。唐太宗李世民還為此寫出了“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的詩句。
到現在這個時代,人們對除夕夜仍有着隻增不減的熱度,家家戶戶歡度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更是成為了家中老人講給家中孩子們的一個飯後茶談,成為了每個中國孩子們的特殊回憶。
如今,我們距離除夕夜的腳步越來越近,還有三天就将迎來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都開始了趕集買年貨,為除夕那天的年夜飯做準備。家裡的媽媽們也早就準備好了自己家裡年夜飯的菜單,準備為家人們做一桌美味佳肴。
除夕那天,家家戶戶挂好了自己精心挑選的燈籠,象征着在新的一年日子也要紅紅火火。孩子們也早早地将寫有吉祥寓意的春聯貼好,還時不時剝開了一顆家裡為新年準備的糖果,心滿意足的放進了嘴裡。
除夕夜晚,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看着在每位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特殊情感的春節聯歡晚會,媽媽們在廚房裡忙碌地準備着年夜飯,窗外的爆竹聲給這個夜晚增添了不少的熱鬧。年夜飯上,大家把酒言歡,互相說着新年祝福。飯後,老人們給孩子們講述着從老一輩聽來的寓言故事。
農村俗語:“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文章幾講的這樣一回事,它也說明中華兒女對傳統節日“大年”非常重視。可是老人還說:“好過的年節,長長的日子”,就是囑咐孩子們在新年這幾天不要過度浪費,以後一年的日子還長着呢,用錢的地方很多,要開源節流。你認為老人說的話有道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