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3 12:29:52

“以老解老”是解讀老子《道德經》的基本方法:一、用老子的原話解釋老子提出來的概念;二、用老子的概念來解讀《道德經》原文;三、用老子的思想邏輯來論證老子的基本主張。按照矛盾律:“ 任一命題不能既真又不真, 對兩個反對或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承認它們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老子的基本主張必然是符合中心思想的,老子的思想必然是符合原文注釋的,我們努力将文字的注解、章句的釋義與老子思想、主張進行邏輯上的論證,如此對《道德經》的解讀必然是趨于老子原旨真義的。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如何理解老子說的)1

“德”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哲學概念之一,曾一度引發了“道”、“德”之争。到底是“道”比“德”重要?還得“德”比“道”重要?即使是都很重要,總得有個一二三吧!從用字篇幅來看,“道”字出現75詞,“德”字出現43次,比重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這些“德”字闡述了哪些内容呢?

一、道與德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51、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65、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二、德與行

23、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28、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41、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4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4、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59、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61、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3、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68、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

79、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如何理解老子說的)2

要搞清楚《道德經》中“道”的概念,關鍵在于區分“可道之道”與“永恒之道”。簡單來說就是認自以為認識到的“道”并不能等同于永恒之道的本身,我們也可以引入“管中窺豹”、“盲人摸象”的概念來理解。道“25、先天地生”,“14、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是超越時間存在的,并且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62、道者萬物之奧。”而基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所認識到的永遠隻是“可見的一斑”,再者基于語言表達能力自身的局限性,所謂“言不盡意,文不載道”,所描述出來的僅僅是自己認識的一部分。

這是基于兩個基本客觀認知,一個人不可能通過一篇著作表達出自己的全部認知,一個人也不可能對世間萬物進行全部認知。那麼怎麼辦呢?老子說:“70、言有宗、事有君。”我們要從關鍵處着手,要從根本出思考。“道、德”二字便是全文中的兩大根本。道德之間的關系是:“德”需要符合自己所認識到的這個“道”。具體體現在不同的人對“道”認知的深刻程度不同,與之相關聯的“德”必然定義不同。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如何理解老子說的)3

至于認知的正确與否,唯一的參考标準是“道”;所謂“聞道”,是使自己的認知符合客觀存在的“道”;所謂“為道”,是使得自己的行為符合對道的認知。而“德”是具體行為的結果,分别體現在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鄉、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老子學說根基是出世的。

為了講述清楚“德”的具體含義,老子将“德”分為“上德、下德”,并提出“有德無德”的讨論題。符合“上德”條件的是“有德”,符合“下德”條件的是“無德”。為什麼“下德不失德”是“無德”呢?我們先看看“下德”具體有哪些?在38章處提出“仁、義、禮、信”的具體道德,并說“38、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結合“23、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可知道,在老子眼裡,從道者和從德者,本身是有區别的。也就是說隻有“21、惟道是從”的人才是“有德”的,而遵守仁義禮信的人是“無德”的。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如何理解老子說的)4

這二者之間的區别在于“參照對象”不同,前者參照的是天地萬物,是“法自然”的邏輯;而後者參照的是古人之言,是“法聖人”的邏輯。這又會到“言不盡意”這個命題當中了,聖人之言不是盡善盡美的,聖人的認知是無法突破曆史的局限性的。換言之聖人不是全能全知的神,他的書也不可能全面的指導後人。故此老子在對統治者建言時候說:“19、此三者,以為文不足。”也就是說針對治理國家而言:“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這三句話是遠遠不夠的,但是還要堅守根本,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地修身。

筆者再借用“照貓畫虎”來闡述自己理解的“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有道者是直接觀察老虎的,而無道者是企圖通過貓的模樣來畫出老虎的模樣。我們都知道能被記錄下來的,隻是老虎在某一時刻、某一狀态下的情景,并不能通過文學藝術的表達完全還原自己的認知,這是剛才提到的語言局限性。而無德之人是完全脫離“道法自然”的實踐的,憑借古人的描述和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從事。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怎麼去理解(如何理解老子說的)5

除了直接參考對“道”的認知來審視“德”之外,老子還提供了另外一種做法。這是可以跟“事有君”相互印證的思想。“22、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8、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65、知此兩者,亦稽式。”“式”在《說文》中是“法”的意思,也就是說“德”是有法可循的,而這個“法”與萬物而言是“39、得一”,于人而言是“抱一”。這個“一”,正是“道生一”。

在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德”一方面表現在“唯道是從”,一方面表現在“得一”。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闡述,對于“德”的認知可以通過“道”來論證,對于“德”踐行可通過是否“得一”來論證。“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再讀《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說的“道”?

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号:極簡國學】

插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先聯系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