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心靈進化" 設為⭐️星标⭐️
安全感就是,你是貝殼,我是軟體,即使有了沙粒,我也有把它變成珍珠的決心。
---劉同
人一旦缺乏安全感,就很容易敏感,同時與自己的心疏遠,與他人關系疏遠,表達情緒的時候也會有卡點。
不安的情緒持續下去,就會開始隐藏情感,不願意太觸碰内心,日子久了,也更容易壓抑自己,對其他人的信任感也會越來越低。
不安的信念累積下去,在人際關系裡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不被别人喜歡......
實際上,身體層面的安全感意味着, 一個人可以穩定的吃飽穿暖,沒有肉體傷害,可以在想休息的時候充足休息,且有獨立的隐私空間。
心理層面的安全感,則是在穩定,充滿溫暖的關系裡,可以常常感覺自己被信任,被支持,被愛所包圍。
某種意義上,一個人的終極安全感來源于:不管怎麼擺爛,任性或是讨人厭,都不會被抛棄,而是會被深愛着.那樣的場景下,我們的内在底氣十足,可以常常鍊接到無條件的愛與溫暖,心裡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感。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現實是殘酷的,人也是有自私性的;很多時候,即便是深愛自己的父母或伴侶,都無法做到【無條件的愛】。
或許這是令人感覺有些歎息的事情,然而,我們也需要去更好的理解“什麼才是無條件”,有的人會認為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付出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需要看到很多爸爸媽媽,為人父母的那份犧牲與關愛,的确出自本能,在付出的精神上,父母的确偏向無條件地支持。
但如果父母在付出的時候,帶着【我是愛你,為了你好】的意圖或動機,那就不是全然的無條件。
一旦付出是為了獲得,那便是‘有條件’。如果父母的付出,是希望孩子能幸福,那麼付出就是想要換到孩子的幸福,而孩子的幸福的方式需要如我所期待,否則就無法放下擔心,那麼這個條件就是【我的付出-交換-放下我對你的擔心】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很少有人能完全無條件地愛一個人。但不代表我們不可以這樣對待自己。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做到無條件的愛,那麼即使别人無法對自己足夠好或是缺乏安全感的時候,都一樣會欣賞自己。
說到這裡,重點就變成了:「我能接受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嗎?」
如果自己都不能喜歡上不夠好的自己,他人又怎會喜歡呢?
那麼就又回到「我要夠好,才會被喜歡」的循環裡,期盼着遇到一個「即使我不夠好,也會喜歡我」的幻想中的理想人。
但這樣的人,其實需要自己在内心去相遇;
換言之,安全感的确得練習自己給予自己。為什麼呢?如果因為我們缺乏安全感,而從他人那裡索取,從不斷确認他人對自己的愛或是保證來,那麼必定會耗費心思進行确認、再确認;保證、再保證;控制,再控制上。
這樣一來,不管是對他人或對自己的那份愛,就像會走入一個狹窄的道路,越走越窄,直到心門封閉。畢竟,當你的力量來自外在,你會非常容易依賴外界的評價,來确認自己的好壞;
人一旦需要不斷花時間去維護某種不可控的,虛弱的确認時,情感就無法流動,就會離愛越來越遠。
長此以往,還容易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我越是感到不安全,就越需要跟對方确認TA的愛;越是需要跟對方确認,兩個人之間就越容易不相信;
越是不相信,也就越發感到不安,而進一步需要再次确認及保證。
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被我們所持有的“心中影像”所吸引來的。也就是說我們有什麼樣的思想或心态,就像是一塊磁鐵,吸引到與我們的内心相呼應的外在狀态,這樣便容易創造出 “我之所以沒有安全感,是因為你有可能會抛棄我,而事後證明你的确就會傷害我,背叛我”的挫敗感,卻不知自己才是命運的重要創造者。
要提升安全感,就要答應自己,從此刻起,開始辨認思想裡的舊模式,嘗試放棄舊習慣,并能開始看到自己的優點,生命最好的着力點就在當下,你永遠都有新的選擇。
無論在什麼樣的挑戰中,你愛的能力是不會消失的。允許自己展現情緒,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療愈會在與内心的對話中産生。
所以,當我們期盼某個人能無條件地愛自己,真的需要看清幻象,拿回力量,先從無條件地欣賞自己開始,然後不斷嘗試接納真實但或許不完美的的自己,這樣才有機會跳出自我設限,在超越對于錯的地方,看見整體的自己,而生出無條件的愛,更好的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