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畔,一座“運河之舟”揚起古韻風帆,靜待啟航。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實現外立面亮相,預計今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向公衆開放。
首博東館建設辦負責人張宇透露,該館建設過程中使用了一批新技術,涉及聲學設計、隔震技術等領域。其中,主樓的242根柱基加裝隔震墊,為文物再添了一道保險。這在北京地區博物館中尚屬首次。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聲音分區讓觀衆“三步”靜心
首都博物館東館的觀衆共享大廳和主樓為兩座相對獨立建築,為此後夜間開放創造了條件。
“北側‘古船’是觀衆共享大廳,堅實厚重;南側‘巨帆’高高揚起,是主樓,兩座建築承擔着不同功能,其間一條水街穿過。”張宇指着兩棟已封頂的建築介紹,觀衆共享大廳集展覽陳列、數字化動态展示、教育活動、觀衆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能夠實現更靈活的博物館開放模式;主樓由文物庫房、文物修複中心、展廳、宣教教室等區域組成,并結合博物館宣教功能設置兒童展廳和科普展廳。
博物館人針對新館精心布局,用動靜分區的方式幫助觀衆靜下心來觀展。“從入館到進展廳,安靜等級層層遞進。”張宇一路引導,主入口處,進門口的雜音、觀衆的咨詢交流,讓環境顯得相對嘈雜;随後進入觀衆共享大廳,聲響漸輕,開放式的展陳可承辦一些文化活動;最後進入主樓,這裡是絕對安靜區,觀衆能完全靜下心來與展品“對話”。
應用先進技術“把建築放在隔震平台上”
兩座建築通過三種方式互通:一種是從地面穿水街,宛若走過千年運河;一種是通過地下連廊,邊走邊欣賞小型雕塑等展品;還有一種是走上地上二層的天橋,感受立體展覽的新模式。
張宇介紹,地下一層連廊裡,靠近主樓建築的柱基處開了兩扇規整的窗,隔窗往下望可以看到隔震墊,觀衆還可以走到地下近距離觀看隔震結構。“為了保護文物的絕對安全,新館對主樓整體建築進行了隔震處理,242根柱基下方都加裝了隔震墊,相當于把建築放在隔震平台上。一旦遭遇地震,隔震墊自身搖擺,可将地震波對博物館的影響降到最低。目前,全國博物館裡應用隔震技術的并不多,在北京我們是首家。”按計劃,這一區域将成為“隔震”展廳,向觀衆傳播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的理念。
建設中的首都博物館東館
7000餘平方米文保區由庫房和“文物醫院”組成
首博東館設置了一些“專用道”,文物進出展廳與觀衆參觀互不打擾。新展布置期間,附近展廳的參觀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7000餘平方米文保區分庫房和‘文物醫院’兩部分,通過4米的文物通道連通,5部大型液壓電梯直達各展廳入口處,其中3部負責文物運輸、2部兼顧展具運輸。”張宇說,運輸文物的貨車可直接駛入這個區域,最大限度減少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流動。目前,“文物醫院”還是毛坯房狀态,空空蕩蕩。張宇介紹,“科室”設置已經安排好,地下一層主要有文保實驗室,一層是有機質文物修複室,夾層是無機質文物修複室。“文物送進來,可實現分析、診斷、修複等全流程的文物保護。”
未來,文物庫房也會亮寶。文保功能區内将設置專門展示區,觀衆可以看到專業修複師秀文物保護和修複絕活兒,了解最時髦的數字修複技術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